摘要:而道士王圆箓从发现藏经洞以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对于这个瘦弱的经常带着一脸笑容的道士,有人说他是藏经洞的发现者,莫高窟的维修人,也有人说他是目光短浅的宗教信仰者,是有小聪明的中国农民,藏经洞文物流失的罪源,中国文化史上的卖国贼,100年来,关于王圆箓的历史定位,一直争论不休。当藏经洞发现的时候,王道士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让他代为管理,而且没有工资,保护这些文物需要大量的钱,可连当时的甘肃藩台都没有钱来保护,一个不识字的道士又能做些什么。

敦煌, 100年前斯坦因说这里是一个被世界忘却的地方,100年后人们源源不断的来到这里。这是一座承载中国千年文化的历史名城,今天它的名声已经超过甘肃任何一个地方。1000年前,曾有4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他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那么今天的主人公王圆箓和敦煌有什么关系呢?

那得从王圆箓和莫高窟的故事说起。关于他的记载有他的一篇墓志铭,我们得知他是来自湖北农村,八九岁时因饥荒来到西北,他曾混在军营,最终出家当了道士。身为道士,却成为佛教圣地莫高窟的保护者,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为保护莫高窟,他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 如果没有藏经洞的发现人们不会记住这个不识字的道士,当地人把它叫做王道士,还说他很节俭。他四处化缘,面上总是带着微笑。

王道士唯一一张近照

藏经洞的发现是在1900年,据说,王道士雇了一个人,在这间甬道内写经,这个人休息时经常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中的,这一天居然一下子深入到很深,他小心的敲打了一下墙壁,空洞沉闷的声音,觉得这里面是空的,于是马上告诉王圆箓,这个发现敞开了藏经洞大门,里面的经卷用的都是很坚韧的纸页,全部保存甚佳,有一个大包裹,里面全是稀薄透光的画,绘有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有佛教的道教的宗教典籍,还有官方的文书,也有私人的文书,经济的文书,户口账本,地契,什么都有。

藏经洞编号017

藏经洞的发现让王道士心情很复杂。虽然很珍贵,但是他能拿这些做什么呢?他决定挑出一些佛经,送给附近的官绅,以寻求保护。但是没有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他年轻时当兵的上司廷栋,一位驻扎酒泉的满族官僚,甚至觉得这些古代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的好。

甘肃学政叶昌炽得到敦煌县令汪宗翰所赠几本来自藏经洞的绘画和经卷,叶昌炽是当时最有可能将文书留在中国的学者,这位进士出身的老学究,隐隐感觉到了这批古物的价值,他建议甘肃藩台把藏经洞中所有的古物运送到省府兰州保存,藩台衙门的回答是,没有经费。

这一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负责全省考试的叶昌炽去了酒泉,但没有再往西去敦煌县城,而敦煌县令汪宗翰他住在敦煌,却没有去过藏经洞,酒泉距离敦煌300公里,藏经洞距离县城不过20公里,两位读书人就这样与历史上的一次大发现失之交。

1907年春天,在千佛洞的洞窟前,57岁的王道士等到了斯坦因的到来,7年了,藏经洞的发现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不仅如此,藩台政府还责令王道士对其代为看管,而且是一分也不给的。斯坦因来了,他身后的驼队带着很多大木箱,不知做什么用,其实这些箱子都是空的。 斯坦因用四块马蹄银(200两银子),让他们把9000多卷文书和500幅佛像绢画带走,有的学者提出来,他是说他是买的,买的就是公平交易,这完全是两回事,藏经洞文物根本是无价的,分明就是骗。

10个月后,王道士迎来了第2批外国人,伯希和的法国探险队,伯希和这一年才29岁,精通十三国语言,法国人说他英俊优雅,有点军人作风,他的一口流利的汉语,很快赢得了王道士的好感,他还带来了一名专业摄影师,对莫高窟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拍摄。 1908年5月27日,伯希和离开敦煌,他用500两银子换得了7000卷藏经洞文物。

在北京伯希和的欢迎会上,他将随身携带的一箱敦煌写本精品公开展览出来,使得著名学者罗振玉等人大惊不已,当时中国的宋版书已很稀少,忽然有人带来了从未见过的六朝隋唐古写本,整个北京学术界震动。

1909年冬天,清政府下令将藏经洞文物运到北京,经书并没有装箱,只用草席草草遮盖,从敦煌到北京一路都有经卷丢失。1910年藏经洞文物运抵北京市,但是押运的官员竟直接把大车开进了自己的家里,挑选精美的据为己有。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他们将完整的经卷一撕为二。 北京开始兴建中国第1座近代的国家图书馆,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比日本晚了40年,比法国晚了120年,比英国晚了160年。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敦煌,搬走壁画26方,其中唐代彩塑一尊;俄国人奥登堡,拿走敦煌文物300件;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队购得400件;经过一番掠夺,今天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上10多个国家。

距离藏经洞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多年,著名文学家陈寅恪曾经这样感慨敦煌文物流失,"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而道士王圆箓从发现藏经洞以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对于这个瘦弱的经常带着一脸笑容的道士,有人说他是藏经洞的发现者,莫高窟的维修人,也有人说他是目光短浅的宗教信仰者,是有小聪明的中国农民,藏经洞文物流失的罪源,中国文化史上的卖国贼,100年来,关于王圆箓的历史定位,一直争论不休。有好名声的王道士,却因藏经洞晚节不保。

笔者认为王圆箓做为一个道士却不遗余力的保护佛教胜地莫高窟,这无不是一种嘲讽,那些自称高僧的佛教徒呢?官府又在做什么?当藏经洞发现的时候,王道士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让他代为管理,而且没有工资,保护这些文物需要大量的钱,可连当时的甘肃藩台都没有钱来保护,一个不识字的道士又能做些什么?做为当官的文人更应该懂得敦煌文物的重要,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了。而王圆箓做为一个道士一无所有,还要化缘来保护这么大的一个莫高窟。而当年外国人来中国的护照上写着英国大臣,高官啊! 所以,王道士已经做了该做的,至于文物的流失最大的过错并不是他,而是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当时我第一次听到王圆箓和藏经洞的故事也很气愤,但是经过查阅史料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这样做也是无能力的,对于王圆箓的功与过大家还是正视为好。

关于敦煌一下子说不完,这篇文章我写了三天,所以最近更的比较慢。我想整理一部分就写一部分,资料太多,而且杂,喜欢的朋友多关注,以后还有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