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萬安(約公元1417年~公元1488年),字循吉,明代四川眉山人。

萬安身材高大、魁偉健碩。他的眉毛、眼睛,就如同刻畫出來的一般,很是俊秀。

按照這樣的描述,猜想,萬安也是一表人才,屬外形俊秀之人。

從外在形態和表面處事上看,萬安似乎待人寬厚、屬於長者一流。

其實,大錯特錯!

萬安那俊美寬厚的外在下面,是其懷仇於心、對人刻薄記恨以至於深入骨髓的內質。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農曆戊辰年),萬安考中進士。

戊辰科的進士中,包括萬安在內,共有八人進了翰林院。

這八人中,其他七人都有各自的同黨和朋友;只有萬安一人,不怎麼與他人來往,沒有什麼同黨友朋。

當時,有一個人,名叫李泰,他是宦官的養子。

萬安在清楚李泰的身世背景之後,就一心一意地和李泰結交。因爲結交得力,萬安逐漸就成了李泰的心腹。

後來,內閣有職位空缺,宦官從中用力,打算推李泰入閣任職。李泰沒有接受,他推薦了萬安,並對萬安說道:

“還是您先來吧,我不怕沒有進入內閣的機會!”

就這樣,萬安先李泰一步,進入內閣任事。

李泰在讓萬安先入內閣的時候,他對自己的靠山是非常自信的,他對自己進入內閣的機會也是很有把握的。

可是,人生的事,千算萬算,都算不過自己的命。

萬安進入內閣不久,李泰還沒有充分利用自己宦官養子的身份順利進入內閣,他就突然間暴卒了。

萬安在內閣任職的時候,一則沒有什麼高明的治國之術,二則也沒有多少卓著的學識遠見,所以,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的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了請託說情、貪賄斂財上。

此時,昭德寵觀後宮。

這位昭德,就是著名的萬貴妃。因爲她先住在昭德宮,後住在安喜宮,故被稱爲昭德。

萬貴妃比明憲宗(朱見深)年長17歲,她很得明憲宗的寵愛。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時,三十八歲的萬氏生下皇長子,得封爲貴妃。一時之間,皇帝對她寵愛無比。可惜沒過一年,皇子夭折,萬貴妃從此不再有孕。母憑子貴的願望落空之後,萬貴妃擔心自己年老色衰,不再受寵。於是,她處處讒害宮中妃嬪。凡有懷孕跡象妃嬪,她無不使盡手段,讓其墮胎。萬貴妃的所作所爲,險些使成化帝一脈絕嗣。

清楚萬貴妃寵冠後宮,萬安就認萬貴妃爲同宗。

另外,爲了鞏固在官場上的地位,萬安還結交了很多宦官,作爲自己在宮中的內援。

對於自己的屬官,萬安從來都不看他們的人品才幹、賢愚與否,只看他們的人際關係。只要下屬有內援,他就對之十分敬重、並對之提拔重用。

與萬安同時,內閣共有三人:

一、萬安,其爲人行事,上文已多少有所描述;

二、劉珝,性情狂躁【《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劉珝傳》中說,因爲劉珝喜歡談論,所以,被人看作是狂躁的表現。猜想,劉珝談論時,情緒大概會比較激動吧!)。

劉珝(公元1426年~公元1490年),字叔溫,號古直,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陽河裏(現青州市高柳鎮陽河村)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進士,歷官編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三年(公元1490 年)病逝,諡文和。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節。晚年致仕還鄉,事親盡孝。著有《青宮講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三、劉吉,爲人陰險刻毒。

劉吉(公元1427年~公元1493年),字祐之,河北省博野縣大程委村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進士,明憲宗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成爲閣臣;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月至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八月,任首輔。很有心計,善於攀援附會,能自爲緣飾,銳於營私,當時就被言路所攻擊。居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爲“劉綿花”,以其耐彈。因懷疑“劉綿花”一詞出自下第的舉子,所以,曾呈請朝廷,舉人三試不第者,不得復會試。卒。贈太師,諡文穆。

萬安、劉珝、劉吉三人,雖在權位上貴爲閣老,但是,因他們爲人處事多被詬病,所以,天下人都很輕視他們。

當日,昭德萬貴妃恣肆橫行,她特別喜歡珍玩。朝廷內外,那些整天都想着升官趨上的臣子,紛紛向進呈萬貴妃寶玩。萬貴妃收到寶玩之後,內廷就會傳旨,爲那些貢獻的臣子加官進爵。

就是因爲內宮的奢靡無度和肆無忌憚,所以,當時大明王朝的府庫爲之空竭、爵賞因之氾濫。

面對這樣的狀況,萬安、劉珝、劉吉三人,竟然不出一語匡正補救,所以,當時有民謠雲:

“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此時的吏部尚書尹旻、都御史王越與劉珝都是山東人,所以,他們在朝中爲一黨。

另外,萬安與學士彭華(《明史》記其人云“深刻多計數,善陰伺人短”)等爲一黨。

劉珝一黨與萬安一黨,互相詆譭、互相傾軋。

後來,萬安用計,將劉珝排擠出了內閣。

劉珝離去之後,王越與尹旻也相繼被罷黜。

這樣,山東人在朝者,幾乎被去之一空。

那時候,還有一個人,名叫倪進賢。此人年輕時就行爲不端,品行欠佳。不知什麼因緣,倪進賢后來成了萬安的心腹。

藉着萬安的勢位,倪進賢在科考之後,被取爲庶吉士,又擢升爲御史。

倪進賢所任御史之職,本當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誰知,他卻整天和萬安研究談論房中之術。

就因爲這樣,萬安的穢聲更加昭彰。

在明憲宗晏駕之後,內監在宮中發現了一個小篋,裏面所存的文檔,全是關於房中之術的。

這些文檔上面,都寫着“臣萬安進呈”的字樣。

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曾將這些文檔裝在袖內,帶至內閣,出示給萬安,並黑着臉問道:

“這就是大臣的作爲嗎?”

萬安爲之羞慚,以至於汗溼衣衫,不能說一句話作答。

很快,就有科道(明、清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的總稱,俗稱爲兩衙門。)彈劾萬安的奏摺進呈內廷。

懷恩拿着彈劾萬安的奏疏,來到內閣,讓人當着萬安與閣臣的面朗讀。過程中,萬安跪下又起來,起來又跪下,這樣反覆了好幾次。

隨後,懷恩命人摘了萬安的牙牌。

凡是文武朝參官、錦衣衛當駕官,要領牙牌,目的是防止奸僞,這是從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開始的。牙牌是用象牙製作的,上面刻有官職、履歷。不佩帶牙牌,看管門戶者不許其入內;牙牌私下相借,會按律令處置。牙牌上的字號,公、侯、伯以勳字,駙馬都尉以親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樂字、入內官以官字。

然後,懷恩說道:

“請出吧!”

萬安惶遽奔出,找了馬匹乘坐,回到府第。

起初,萬安在內閣之中,時間太久之後,就有人從側面諷喻,勸他辭去閣臣之職,萬安回答道:

“我只想一死來報效國家!”

大約是說,自己死都不會離開內閣。

等萬安被罷黜之後,走在路上,他還一直看天上的三臺星。

《晉書·天文志上》:

“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臺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主開德宣符也。”

因以三臺星喻指宰輔。

萬安看三臺星的意思,就是希望看到星相變化中,能夠喻示自己還可以繼續入閣擔任大臣。

萬安的這種行爲,被當時人認爲是:

竟然無恥到了這個地步!

萬安任職期間,貪財納賄,積攢下的錢財鉅萬。

等到萬安死後,他的小妾、媵人、兒子的婦人,全都拿着錢財跟着人跑了,家裏也沒留下什麼。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萬安傳》可參看。

本篇主要依據明人王鏊所撰《王文恪公筆記》中《萬安》一節寫成。

(全文結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