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各大剧场临时关闭,对于上海戏剧演出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在疫情期间,戏曲艺术家并没有停歇创作的脚步。有数据显示,荧幕上的戏曲节目连创佳绩,热度居高不下,其中,上海七彩戏剧频道的《粉墨春秋》收视最高同比增幅近5倍,远超《安家》等热播电视剧的增幅。与此同时,上海戏曲人还在不断破圈,通过各种平台各种方式,以最新潮的方式不断圈粉,将传统经典戏曲艺术传播地更广更远。

图说:《粉墨春秋》收视增幅近五倍 官方图

观众爱看 收视增5倍


近日,有关部门在统计收视率的时候发现,戏曲类节目的收视增幅比起春节期间几档热播剧的增幅还要高。从今年2月开始,上海七彩戏剧频道推出疫情期间特别版面,展播一系列传统经典剧目,包括综合演唱会、精品折子戏专场、优秀原创剧目、老艺术家人物访谈专题、各代艺术家系列作品展播等精彩内容,展现传统文艺舞台璀璨菁华,特别满足中老年观众居家娱乐需求。收视率连续刷新纪录,其中,单日栏目《粉墨春秋》收视最高同比增幅近5倍。

这档深受观众喜爱的专题片《粉墨春秋》以各剧种老艺术家为访谈对象。以人物访谈与珍贵历史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展现袁雪芬、杨飞飞、姚慕双周柏春、筱文艳等各剧种“宗师”级人物的艺德人品、艺术成就。制作过程中,导演组挖掘、整理并修复了大量艺术家早期影像资料。同时,节目力图通过艺术家的人生奋斗经历,折射大时代变迁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从艺术家的坚守中感悟传统的魅力,汲取坚守的力量。

图说:以袁雪芬为主题的节目 官方图

同时,《海上大剧院》播出内容更为丰富。《一代风华越剧宗师演唱会》系列、《越剧百年演唱会》《沪剧经典演唱会》等经典演唱会再现各剧种顶级艺术家风范。单期最高收视率0.41,同比去年收视数据,增幅4倍。

因中小学延期开学,为了丰富荧幕前青少年观众的课余生活,七彩戏剧频道推出《中华小传人——少儿传统才艺大赛》特别节目。节目聚焦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透过荧屏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唱、念、作、打样样传神,并与戏曲名家同台献艺。该节目尤其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单期最高收视率同比增幅2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传统的力量,鼓舞了电视观众战胜疫情、共迎春天的信心。

图说:《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 官方图

探索多元 不断“出圈”


疫情期间,除了通过电视大屏展示戏曲文化,戏曲人也在不断尝试“出圈”,探索多元发展。1月25日,第一部广播说唱剧《逆行天使》问世了。此后,京昆越沪淮各大院团纷纷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作,讴歌抗疫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上海京剧院于2月2日推出“宅家赏戏”栏目每天推送“压箱底”的珍贵视频。2月17日起,在东方卫视中心“三生”公众号推出“抗疫情——我们在一起”戏曲曲艺作品专题,以新媒体形式选播抗疫作品19部,获得了院团及戏迷网友的一致好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戏曲院团纷纷解封“库存”,遴选优质经典剧目,通过公众号、东方大剧院App等多个平台发布。

图说:上海京剧院推出的新媒体平台 网络截图

在演员方面,京剧院老生演员傅希如等“抖音”老手,先是用京腔完成“PK邓紫棋”35秒不换气趣味挑战,收获约20万次播放量,再推出了一口气念完长达230字京剧念白视频,吸引不少网友参与挑战。昆曲演员张军也在B站开启直播,首次开播就先来了100个踢腿……这些都使他们在年轻人中不断圈粉。

去年,根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用户全年打卡6.6亿次,故宫博物院是用户最喜欢的博物馆,京剧是最火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受欢迎的国家级非遗则是京剧、咏春拳和黄梅戏。其中话题“谁说京剧不抖音”突破了十亿的播放量,当国粹京剧与酷炫抖音相结合时,这样的视听盛宴吸引了大量网友来感受传统与流行的契合,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的群体来观看并爱上京剧。

图说:中话题“谁说京剧不抖音”突破10亿播放量 网络截图

“出圈”的探索还在不断继续,无论是七彩戏剧的收视暴增,还是小屏端不断圈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上海戏曲人而言,是危机,更是机遇和挑战。等到云开雾散的时候,这段探索的努力一定会给古老的戏曲艺术增添新的活力。(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