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生活里会出现很多我们很难通过理智去理解的追星族,由于基本归因错误使得他们把偶像“神化”了,而不会认为,一个明星,不管多么有才华,TA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并没有一一的去阅读每一条微博的内容,但让我关注到这个话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网友认为热依扎的行为会让人对“抑郁症”产生更多的误解。

知乎上有个问题。

抑郁症患者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博主想早睡的杨涵涵的回答里有这么一句话。

“挑选一个相对宽松和友爱的环境,让你去恢复。”

这几天,演员热依扎在微博上晒网友恶评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

我并没有一一的去阅读每一条微博的内容,但让我关注到这个话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网友认为热依扎的行为会让人对“抑郁症”产生更多的误解。

抑郁症是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状态的。在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就有着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降低,认知功能下降等。这些症状,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状态。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通常不会建议TA去从事高难度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来提升自我控制感,从而进一步能够达到一种自我疗愈的效果。

被骂是明星的工作之一

蔡康永在康熙来了里对一位遭到网络暴力的女嘉宾说过这样一句话。

“明星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被人家骂。这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哦。”

为什么明星容易被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来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明星容易受到追捧?

心理学家琼斯和哈里斯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他们让学生们去阅读一名评论家有关支持或反对某位领导人的演讲稿。如果告诉学生们,评论家的立场是自己选的,那么学生们会认为,评论家的立场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态度。但如果告诉学生们,评论家的演讲稿是被他人指定的,结果会怎样?出乎心理学家的意外,学生们依然会坚持认为,即使演讲稿不是本人所写,但演讲者一定也具有相应的立场倾向。

这个实验验证了心理学里很有名的一个定律——基本归因错误。它指的是,我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会倾向于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于个人的特质和态度,而忽略情境的作用。

我们对于明星的理解,往往不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的,而是建立在一个光鲜亮丽的舞台之上。甚至,有专业的团队在为他们进行包装策划,即使是现在很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我们也很容易能够看出,里面有着剧本的痕迹。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在追捧某个艺人,不如说,我们追捧的是某个艺人的“人设”。这不一定是明星本人刻意的去想要去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形象,而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有一种“误解”的本能,我们会将华丽的情境代入到艺人的人格之中。

因此,生活里会出现很多我们很难通过理智去理解的追星族,由于基本归因错误使得他们把偶像“神化”了,而不会认为,一个明星,不管多么有才华,TA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所以我们会说,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如同在显微镜下被观众审视着。大众的这种认知偏差能够造就一个被人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也会引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网络暴力。

我们会将优点归因于明星的内在特质,同样的,我们也会将自己观察到的不良行为归因到其内在的人格特质。而且一旦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认知,那么通过自我验证式预言,我们又会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不断的寻找符合自己预判的行为,从而将情绪推向了更高的顶点。最后,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明星进行抨击。而网络又是一个易于群化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能够找到同意自己观点的“同伴”,这样的群体一旦形成,人们就更能够为自己的攻击行为找到进一步合理化的理由。

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稀释大众的焦虑是明星的工作之一

选秀节目里,主持人常常问参赛者。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站在大舞台上唱歌。”“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我们经常会在热搜榜上看到这样的话题。

某某某剪了个头发。某某某去哪里吃了一顿饭。

而且一旦这些话题与私人感情生活相关时,后面往往就会跟个“爆”。

有时候看着热搜榜就会不仅感慨,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反而是明星的鸡毛蒜皮夺取了流量C位。

即使我们如何难以理解,但也不能否认,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更愿意去关注明星的鸡毛蒜皮,而不是民生大事。

为什么?我们通常不愿意去关注与自己链接太紧密的话题,因为,这会让我们焦虑。

不管是食品、安全、交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他们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我们无法决定这些问题的走向。但明星的话题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事不关己的快感,在我们阅读那些八卦杂文时,内心的焦虑自然也就得到了稀释。

所以即使“八卦”被我们看做一种负面的特征,我们也无法停止不停的去八卦。因为这是一条我们应对焦虑最便捷的策略。

而对于明星而言,为了维持住自己的商业价值,通过作品本身是很难达到的。他们需要话题来维系大众对于自己的关注,而往往负面的话题更能够获得大众的关注,负面的话题往往能够更好的稀释人们的“焦虑感”。

所以,要成为一名明星,需要一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特质,不将赞美与自己同化,也就不会让负面的评价决定自我的认知。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几年,由于抑郁症自杀的明星很多。我们一直在呼吁不要网络暴力,因为我们很珍惜这些艺人的才华。我们都很珍惜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作品。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回到“抑郁症患者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个问题上。如果某个深陷网络暴力的明星是我们的朋友,在TA患有抑郁症的期间,我们要鼓励TA迎难而上,去加入到网络骂战之中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范晓萱在《乱写——范晓萱最难熬的24岁》一书里写道。

天下没有一个人绝对了解一个人,绝对没有!!当你开始有这个念头希望别人试图了解你时,你已经展开了痛苦之旅~

这本书是范晓萱在抑郁症最严重的时间里写的,里面记录着的是她对生活一些片段式的理解。而这本书,也可以理解为是她抑郁症的自我疗愈之道。

当我们去和他人争辩时,我们通常是希望能够被他人理解。但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TA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是低于正常水平的。而网络是人们释放偏见的一个场所,人们更多渴求的是表达而非倾听,这对于抑郁症的疗愈,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的。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往往是一名好的倾听者,他的功能通常不是给来访者提出建议,而是帮助来访者挖掘自己的内心。一个好的咨询师不一定会给来访者生活的建议,但他会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

咨询中的一个要点,便是咨询师要如何营造出一个让来访者感到足够安全的情境,能够让来访者卸下自己心理的戒备。

如果你也在经历抑郁症的困扰,那么,先从骂战中脱身吧,偏见不会治愈我们。

找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心的地方,先疗愈自己,再去帮助他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