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佈,2017年的臭氧空洞約爲1968萬平方千米,是自1988年以來最小的。

臭氧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主要分佈在10~50km高度的平流層大氣中,就像地球的防護罩一樣,吸收大部分紫外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避免遭受紫外輻射的傷害,透過的少量紫外輻射有殺菌作用,對生物也大有裨益。

臭氧空洞是1985年在南極洲首次被發現的,是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的氯氟烴化學物質(如製冷劑、發泡劑、清洗劑等)在大氣對流層中不易分解,當其進入平流層後受到強烈紫外線照射,分解產生氯遊離基,遊離基同臭氧發生化學反應,使臭氧濃度減少,從而造成臭氧層的嚴重破壞。

由於人類的行爲對地球造成了影響,世界各地的國家在1987年簽署了‘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同意禁止使用氯氟烴和其他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該協議於1989年1月1日生效。

後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監測臭氧層的健康狀況,直到最近才發現確實有緩和的跡象。

人類對臭氧層的破壞在2000達到峯值,2990萬平方公里的臭氧層空洞,大約有三個中國那麼大。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它已經在漸漸癒合了。

儘管過去這幾年的臭氧層癒合的很好,但是據研究顯示,想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大約要等到2070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