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刀尖上的舞者》 沙志亮


20. 冒生命危险获取生命线数据

过去我国从未拥有航母,当然就没有“教练员”。由于没有教练员,没有教程和标准,所有的训练都是依靠自己的实践去探索,训练难度非常大,非常危险。他们总结出了“看灯、保角、对中”等许多操纵飞机准确着舰的要领。他们把自己从学员训练成了教员。


谈及飞行的难度,戴明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舰载机飞行员都是数学家,苛刻的现实条件要求我们的飞行动作必须异常精确,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飞行技术练成肌肉记忆。”

这种记忆来自于千锤百炼:在2年多的舰机适配性试验试飞中,歼-15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们创造了多项我军新机试验试飞的纪录,共进行8600多架次的起落。

在试验试飞阶段,飞机经过大强度试用,提前进行了大修,这在以往的新飞机试飞过程中是没有的。通过试验试飞,使得舰载战斗机的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和改进。

“如果战机的轨迹可视,那段时间,我们驾驶战机在空中划出的肯定是一幅让人眼花缭乱的印象派作品!”另一位来自海军的试飞员徐汉军看似一句幽默的话语,却饱含着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试飞,是勇敢者的事业。试飞员,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全体试飞员深深地懂得:试飞,不仅要技术一流,更要带着信仰去飞,没有这一点,是无法坚持的!

人们常说:一代战机,凝聚着一代试飞员的奋斗。一代战机,带走了一代试飞员的青春。


“干中学,学中干。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为确立着舰航线,戴明盟和战友们一起研究所能搜索到的资料,探讨规划着舰航线。他们驾驶战机一次次冲入苍穹,检验航线的合理性,又一次次将制订的方案推翻重来。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航空母舰的着舰航线。

试验,接着一个试验。

飞行,连续进行飞行。

歼—15舰载战斗机进驻试训基地没多久,他们就进行了舰载战斗机大速度地面拉索试验。

阻拦索,更专业的说法应为“航母阻拦系统”。它帮助飞机在有限距离内强制制动,使最大过载和过载变化率保持平稳,及时将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把高速俯冲下来的飞机拦阻住,平稳地停下来。

陆上大速度挂索试验开始了。

跑道一头,戴明盟启动飞机,滑跑、加速,以200余公里的时速向前冲刺。

此时,机场刚竣工不久,跑道两侧施工堆积的土石还没清理彻底,一旦试验失败,飞机冲出跑道,将直接威胁飞行安全,后果无法预料。

为确保试验安全,指挥部决定滑跑抬前轮,采用两点钩索的方式进行。试验时,戴明盟按下旋钮,飞机放下尾钩,挂索!瞬间,他感觉血液上涌,眼前一片模糊,仿佛撞在了厚厚的“棉花墙”上。很快恢复意识后,他发现飞机已经停在了跑道上。

陆上大速度挂索成功!现场人员兴奋地向戴明盟竖起大拇指。他们知道,为了这个试验,戴明盟已经挑战了无数次的生理极限。

禁区不闯永远是禁区,难题不破永远是难题,军人追求胜利是永恒的课题。

阻拦索被称为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线”,为了真实了解“生命线”的质量,试飞员们还要测试它的极限偏心偏航数据。


极限偏心偏航阻拦试验,是试飞着舰挂索这一阶段最危险的课目。用大白话说,就是在着陆时故意偏离,看最大偏离中心和航向多少度,还能挂上阻拦索。

面对风险挑战,还是戴明盟首飞。

根据工厂给予的设计极限数据。第一次试验,戴明盟有意偏心×米,飞机成功挂索。

现场总指挥、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张永义要求苛刻,让他再来一次,偏心更大一些。

戴明盟二话没说,驾驶战机高速向着极限角度冲刺。他又成功了!

一组新的歼-15舰载战斗机阻拦试验数据诞生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