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乌鞘岭,我们延连霍高速公路向武威行驶。

我们进入武威市区已经是夜晚。我开着房车行进在宽阔整洁的街道,由于房车的驾驶座高,视野非常好,远远望去,一座流光溢彩的城门楼跃入眼中,城门楼的牌匾上刻着两个苍劲的大字:“凉州”。

好熟悉、又好遥远的名字!我突然想起了上学时学的凉州词。凉州词其实是盛唐时流行的曲调名,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隐约还记得几首:

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还有宋朝陆游的: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那时候,我们从凉州词中读出的是边塞、是荒凉、是战争,也许还有几丝苍凉中的悲壮!在我们的想象中凉州是一块十足的蛮荒之地。

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当我的两鬓有些斑白的时候,走进的凉州城是如此的繁荣灿烂!

穿过凉州城门不远,便是武威市区的步行街道

其实,历史上的凉州城也并不荒凉。不仅不荒凉,而且非常繁荣,曾经是除长安、洛阳外的第三大城市,相当于现在的广州。

古代繁华的凉州城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诗说:“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道出了当时凉州的繁荣和人们对凉州的向往。就如今天人们对北上广的向往一样。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凉州大都是西北地区军政和文化中心。而作为河西走廊进出中原的端口,在海洋时代来临之前,武威也一直是中西方商贸往来的重镇。

古凉州城

早在东汉年间,凉州城的“对外贸易”就已十分发达。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兴起,凉州城内车水马龙,花灯璀璨,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实现了财富梦想。

《后汉书》写到:“姑臧(即当时的凉州)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也就是说,来这里做生意的人,不出几个月就大发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座热闹非凡的城市要取名“凉州”?

根据《凉州府志备考》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大汉的领土分为十三个州,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1910年的凉州城

那时的凉州的确还没有“火”起来。相对于中原来讲,的确有点“冷”。

那么,凉州是怎样“火”起来的呢?简单地说,得益于中原的战乱。

历史的时光从强盛的汉武帝时代到了东晋十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公元3世纪前后,西晋皇族的“八王夺权”与紧随其后的“五胡乱华”,让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然而,河西走廊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从公元314年张寔建立前凉,到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的百余年间,在河西走廊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地方性政权,史称“五凉”。

这五个政权中,除了西凉外,其他四个政权,都曾把凉州(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定为都城。

“中原血战没马蹄,惟有凉州依柱壁上观。” 凉州的安定,吸引了大量从中原逃难而来的士民,一时间人口巨增。这片原本容纳着古羌、乌孙、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土地上,也从容地走着衣冠楚楚的中原士族。正是他们把华夏文明带到了荒凉的凉州。

凉州文庙的孔子像

五凉政权对"中州之士礼而用之",形成了凉州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昌盛。

著名学者陈寅恪曾多次提到五凉文化的重要价值,认为当时的长安、扬州、凉州是当时全国的三大文化中心。

武威文庙

第二天早上,我们路过凉州城区东南隅的武威文庙。遥望造型雄伟、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宫阙式建筑群,根本没想到,在讲究军功武威、远离中原的地方,竟然保存着全国第三大文庙。

我不由对这座千年古城肃然起敬:凉州在中华大地最混乱、最血雨腥风的时代,敞开自己宽容的胸怀,庇护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让中华文明得以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