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監控上課走神的頭環運用,與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可靠不同,“腦電波識別”聚訟紛紜,走入課堂是否已有驗證和授權。值得欣慰的是,技術面前個人自由怎樣安放、用戶的隱私權應該如何保護、採集生物識別信息是否必要、敏感數據的儲存能否讓人放心,這些我們曾經聊過的話題,也正在廣泛地討論中,形塑着信息時代新的社會倫理規範。

原標題:頭環監控上課走神:“金箍棒”或“緊箍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最近,浙江金華的一所小學給同學們戴上了一款頭環,號稱可以通過解讀腦電波,監控上課走神,提高學習成績。初衷或許是好的,但結果卻未必能盡如人意。議論紛紛中,學校叫停了這場實驗。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迎接新一天的學習,這些孩子們首先做的不是打開課本,而是點亮頭環。上課鈴一響,前額、耳後的三個電極,採集每個人的腦電波,分析之後實時顯示在老師和家長的電腦手機上。開發者稱,藉助既有的數據模型,大人們可以時刻掌握學生們的精神狀態,誰在走神,立刻暴露。

消息一出,質疑不少。有科學專家稱,腦電波信號微弱,即便是在實驗室環境中,也需要戴上擁有數十個電極的電極帽、塗上導電膏,才能勉強獲得效果。有心理專家稱,只有三個電極的頭環如果確實能夠提高成績,大概率只是因爲“戴着頭環、受人監控”的心理預期,讓孩子們不敢分心,與新科技關係不大。還有教育專家說,課堂上的專注程度只是學習效果的一個指標,以此爲據指導教學,未免捨本逐末。

新技術確實改變着生活。給貧困生飯卡精準存入補貼、用智能技術幫助殘疾人復健、“智慧社區”輕鬆實現物業公司日常管理的衆多功能……人工智能、大數據、腦科學的發展一日千里,越來越多的人受益於此。然而,諸如用裝有GPS芯片的校服避免上課遲到、用表情識別系統判斷學生學習狀態,這些帶有爭議的技術嘗試,卻值得我們投去審慎的目光。

值得欣慰的是,技術面前個人自由怎樣安放、用戶的隱私權應該如何保護、採集生物識別信息是否必要、敏感數據的儲存能否讓人放心,這些我們曾經聊過的話題,也正在廣泛地討論中,形塑着信息時代新的社會倫理規範。關於技術的邊界、權利的範圍、個人的保護等,問題不斷出現,共識卻也在不斷形成。科技離不開倫理的導航,倫理也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這纔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共同助推人類社會的前行。

最近杭州法院受理了“人臉識別”第一案。某大學張教授早前購買了當地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按照要求,他在購卡時登記了指紋信息,防止卡片盜用。最近,公園通知他,指紋識別升級爲人臉識別,必須登記面部信息才能繼續使用。公園是否構成侵權,法院尚未宣判,但技術不能被濫用,已然成爲社會共識。

回到監控上課走神的頭環運用,與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可靠不同,“腦電波識別”聚訟紛紜,走入課堂是否已有驗證和授權?與精專法律的大學教授不同,未成年的小學生們打開頭環的一刻,是否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假如自己被數據批評,又是否有能力解釋辯駁?一句話,當成年人對技術尚沒有全盤把握的時候,將它運用到課堂之中、孩子身上,更需慎之又慎。

有一種觀點認爲,人工智能時代最不擔心失業的職業,教師可居其一。因爲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這個古老職業的從事者依然會是以人心換人心的燃燈者。畢竟,面對天資不同、秉性不一的孩子,很難用幾個指標和一套模型定義和教育。唯有耐心、用心的老師,才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這是教育的魅力,更是我們區別於機器、高揚人性光輝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想要通過技術,爲教育找到一根橫掃困難的“金箍棒”,或許只能得到束縛人才發展的“緊箍咒”。學習好,學生需要專注力;教育好,課堂更需要吸引力。

這正是:

育人絕非等閒事,一鍵搞定難如意。

勸君莫念緊箍咒,以心換心方爲實。

大家晚安!

(文/楊翹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