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就发生过一场存在“致师“行为的战争,在开战之前,楚国派出了由三名甲士组成的战车“致师”晋国军队,冲入后者阵营一通搅合,最后三人功成身退。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了,不管是中国的致师还是东南亚的贵族单挑,他们的输赢或许对双方士气有影响,但是无法决定战场的输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古代战场上,到底有没有“主将单挑”这会事。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两军对垒之前一般都是派遣将领出列叫阵,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这么发生的。然而在实际战场上,我们却根本没看到过有“主将单挑叫阵”这回事,因为只要稍微动点脑子就知道,把一场战争的输赢,一个国家的兴亡寄托在两个武夫单挑谁更牛逼上,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现实中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我随手一搜,发现这个话题写的人非常多,但基本都属于各自论证,有的说没有的,只是艺术创作;又有人说有这回事,那是在很远很远的年代,导致广大的读者们最后根本没搞清楚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所以今天我就来给还犯迷糊的朋友们解决这个问题,全面并且系统,一次性回答下到底是真有,还是真没。

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历来答案一直非常乱,最主要的就是一没有分清楚不同国家的不同状况,二没有理清不同时代的不同状况,三没弄清不同场合的不同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还是拿最熟悉的我国古代战场举例子。

我国战场上有一对一单挑的习俗么?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相对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特殊时期的特殊战前行为。在目前可考中,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存在阵前单挑的行为,叫做—“致师”。如《逸周书·克殷》就记载: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和伯夫致师。

这里的“致师”就是“挑战”的意思。不过这里问题就又来了,那就是这里的“挑战”并不是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的那种“挑战”,这里的挑战其目的单纯是鼓舞士气,打击对方用的,并不像电视剧里还带着取对方将领首级的任务。

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就发生过一场存在“致师“行为的战争,在开战之前,楚国派出了由三名甲士组成的战车“致师”晋国军队,冲入后者阵营一通搅合,最后三人功成身退。而晋国的致师却失败了,最终导致楚国取代晋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即大名鼎鼎的邲之战。

这里的单挑跟我们所熟知的差距就更大了,原来单挑并不仅仅只是武将对武将,可以由一个单位对阵另一个单位,只要双方认可的前提下,形式是多变的。而我国早期战争存在阵前单挑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参战人口极少,比如一个号称五万的队伍,除去后勤等,真正能上战场的没准就千把人。同时双方也没有什么战术,策略,再加上汉初马鞍发明之前,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骑兵,导致了作战方式极其单一,于是“致师”就成为了公认的“策略”之一。

所以东汉的郑玄就解释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说这是为了鼓舞士气用的。那人家为啥要解释这个行为呢?那是因为随着作战规模的变大,基本到战国时期我国就不存在“致师”了,到了东汉普通人就根本不知道致师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里许多人会失望了,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阵前单挑啊,就是影视剧里的那种。先别灰心,这事还真发生过。公元1854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的哥哥石祥帧遇到了江南大营提督统帅张国梁。那可不得了了,要知道张国梁本身是太平天国的人,后投降清朝,被誉为江南大营第一骁将,石祥帧见叛徒自然分外眼红,于是便约单挑。

可惜的是石祥帧单挑后受伤回营,不久便失血过多去世了。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阵前单挑发生极少,存在时间也短,基本不符合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阵前单挑情景。不过在东南亚地区,实际上这种单挑一直存在,并且发展成为了一种双方约定成俗的风俗。

例如在《泰缅战争》中,公元1548年,缅甸东吁王朝的国王莽瑞体率领12万大军攻打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当时泰国的国王摩诃查可拉怕特见自己的军队无法抵挡东吁王朝的大军,于是便向莽瑞体提出了单挑的邀请。然而摩诃查可拉怕特武力不济,频频陷入危险之境,最后得亏自己老婆素丽瑶泰和女儿冲入战局救了他,可惜素丽瑶泰被对方将领一枪给杀了。此举还是为泰国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最终守住了国都阿瑜陀耶城,素丽瑶泰也因此成为了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

在之后的《泰缅战争》中,我们还可以频繁看到类似的单挑,例如当时还是泰国太子的纳黎宣就和缅甸东吁王朝的太子牤一撒哇在阵前单挑,并杀死了对方。这在当时的东南亚属于一种贵族礼仪,当一方发出邀请之后对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拒绝的。更或者说这就是最符合我们概念中阵前单挑的真实历史。

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了,不管是中国的致师还是东南亚的贵族单挑,他们的输赢或许对双方士气有影响,但是无法决定战场的输赢。在单挑结束之后,该怎么打,那这场仗还是得怎么打,并没有单挑输赢决定战争输赢的说法。

除了东南亚以外,还有单挑文化和风俗的就是日本。日本由于武士文化的流行,在战国时期阵前单挑一度是武士证明自己的最重要形式。例如关原之战的时候,吉弘统幸就和昔日好友,如今的敌方武士井上之房展开单挑战,最终慷慨赴义。

不过日本的阵前单挑不像东南亚的贵族单挑,只能一对一,即使如国王,太子这样的身份应战了他人也不得插手。日本阵前单挑更类似中国春秋时期的致师,只有双方接受,并不在乎人数和形式,例如丰臣秀吉攻打隈部一族的时候,就叫柳川城的“黑门”挑选了12名武士和隈部一族12名武士单挑,不过后者全部战死,史称“黑门放讨”。

除了亚洲之外,古代欧洲,特别是希腊城邦时期,以及波斯征希腊时期,都有着阵前单挑的习俗。鼎鼎大名的大流士三世就是因为随薛西斯三世征卡度斯人的时候,在阵前单挑中获得了胜利,由此担任亚美尼亚总督的。

到了骑士时代,西方的阵前单挑就逐渐消失了。不过在希腊神话中,依旧有着大量众神时代的英雄在攻城略地时进行阵前单挑,与此相同的就是印度教神话中也有类似的神话描写。不过这种显而易见是为了凸显神灵的个人英雄主义。

总之,阵前单挑文化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我国确实没有出现过我们认为中的阵前单挑,毕竟“致师”严格来讲根本不能算。但是在东南亚,贵族阵前单挑却又是实实在在改变了历史走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