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观澜岱顶观海——明山东左布政使张钦

在趵突泉观澜亭西,有石碑一方,上书“观澜”二大字,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东左布政使张钦所书。无独有偶,在泰山也有一方石碑,上书“观海”二大字,该碑原立于岱顶,后移到山下岱庙内。“观海”碑与“观澜”碑上的书法如出一辙,同为嘉靖十四年张钦所书。与“观澜”碑无上下款识不同的是,“观海”碑的两侧刻有时任山东提学道佥事叶份所书的跋语六行,其跋语如下。

昔颜、柳以善书鸣唐,至今称之必曰“颜筋柳骨”。然鲁公以忠烈显,公权以正谏著,炳琅宇宙,岂徒以其书耶。心斋张公,曩为御史守关,武皇北狩,抗疏回銮,风采凝然,匹休往哲。平生究心字学,尤善大书。当其濡毫伸纸,气定神闲,得心应手,端严遒劲,盖有出于颜、柳之外者。然世方以茂节高勋占公大受,而游情楮墨,公固以为艺成而下矣。顷者,公书“观海’二大字,镌诸泰山之崖,其字画之妙,如吾前所云。噫,字,心画也!。公宏中肆外,惟变所适,允所至焉。海岱争崇深,可也,然亦有岩岩气象,而难于为水者邪。嘉靖乙未岁夏五月。新安叶份跋。

张钦(1476-1542),字敬之,号心斋,通州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在山东任职期间曾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提刑按察使、左布政使。张钦本为李姓,因祖父入赘张家而改姓张,中进士后恢复李姓。但史料中多称张钦,其本人也以张钦自称。泰山“观海”碑落款即为“山东左布政使、顺天府通州心斋张钦书”。

张钦书法以大字见长,明代书法理论家丰坊在《书诀》中称张钦“书能径丈,骨气端伟”,张钦的同僚叶份更是形容其书法“端严遒劲,盖有出于颜、柳之外者”,认为张钦的书法超过了颜真卿和柳宗元,这当然是有点夸张。《岱史》的作者,明末查志隆的点评则较为客观,“心斋人品气节固宜,但过许书法优於颜柳,则谬矣”。

其实,叶份在此并非仅仅夸赞张钦的书法,而是赞颂张钦的人品气节,跋语中提到的“抗疏回銮”一事,在《明史》中有详细记载。据《明史•张钦传》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明武宗朱厚照听信谗臣江彬怂恿,要出居庸关去宣化游玩。时任巡关御史的张钦闻讯上疏,以当年英宗不听大臣之言,出关远征酿成“土木之变”为例谏止,英宗没有采纳。八月初,武宗着便装行至昌平,急传开关。张钦命居庸关指挥孙玺紧锁关门,藏起钥匙。守关的宦官刘嵩欲往昌平拜见皇帝,张钦制止说:“我今天不开关放车驾出去,是违抗君命,当死,若是开关,万一发生类似“土木之变”的事情,我也是死,那宁愿因不开关被处死,那样死了也是永垂不朽。”不久,武宗召孙玺见驾,孙玺回话说“御史在,臣不敢擅离”,武宗又召见刘嵩,刘嵩对张钦说:“我是皇帝的家奴,岂敢不前去谒见?”张钦一手托皇帝敕印,一手握剑,坐于关门下说:“敢言开关者斩!”并连夜二次上疏,劝谏武宗不要草率行事。奏疏还未送达,武宗又遣使者传令开关,张钦拔剑呵斥使者,称其为奸细。吓得使者跑回去对武宗说:“张御史差点儿杀了我!”武宗大怒,要派人去捕杀张钦。这时,内阁首辅大臣梁储、蒋冕等人也追到沙河,劝请皇帝回京,武宗正犹豫间,恰好张钦奏疏送到,众臣一起劝谏疏皇帝,武宗无奈只好回宫。

过了二十多天,武宗趁着张钦巡视易县白羊关口的时候,微服出宫,从德胜门溜出去,夜宿民舍,疾驰出关,数次问随从“御史安在?”张钦闻讯后,追已经来不及,准备再次上疏谏言,但武宗已命宦官谷大用把守居庸关,禁止放出一人。张钦气得望着西面痛哭。第二年,武宗皇帝才从宣化回京,到了居庸关,武宗笑道:“先前御史阻拦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不过,并没有给张钦知罪。 “张御史闭关三疏”的故事盛传京师。

张钦在山东为官的事迹未传于世,其书法也仅存两方大字石碑矗立于泰山、泺源之间,但他的人品气节却如同他的书法一样,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永垂青史,“与海岱争崇深”。

来源:济南明府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