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穿普拉達的女王》還高分的時尚劇,盡顯70年代意大利復古風情

要論時尚題材的影視作品,2006年的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由土氣學生妹變身精緻白領的“改造”過程,還是她與梅姨扮演的高冷刻薄女總編米蘭達之間的戲劇張力,都已成爲影幕經典。

可惜的是,雖然“時尚”“變美”“女魔頭”“懵懂新人vs.狠辣上級”“職場成長”等單個元素在不少作品中也有出現,但能夠同時集齊在一部影視作品裏,並且劇情、演技、服道化都在線的,極難找到與之匹敵之作。

直到《意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這部劇的出現。

人設與劇情乍看就是《穿普拉達的女王》的意大利翻版: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伊蓮妮爲了供養學業前去時尚雜誌《引尚》(Appeal)應聘,她要通過嚴苛的女主編麗塔的重重考覈,成爲一名正式記者。

伊蓮妮由模特賴求華Greta Ferro出演,如安妮·海瑟薇一樣,在劇中剛開始雖穿着土氣,但不掩驚豔。擁有女魔頭同款銀髮造型的主編麗塔則由意大利知名演員瑪格麗塔·布伊(Margherita Buy)出演,後者多次榮獲意大利“奧斯卡”獎。

而電影中那令無數妹子心動的衣裝,在劇中也得到了盡情展現。如果說《穿普拉達的女王》是時尚啓蒙手冊,那麼《意大利製造》就是有歷史底蘊加持的時尚進階指南。

本劇背景設置在上世紀70年代,正是如今如雷貫耳的意大利頂級品牌如Armani, Krizia, Albini,Missoni 等嶄露頭角之時。劇組不僅在演員們的日常穿着上還原了當時的復古風情,並且還得到了衆品牌檔案室的支持。

劇中出現的大多數設計師工作室裏的衣服都是真實的“文物”,第二集的Krizia展覽上的部分衣服甚至是從日本空運來的。被譽爲“意大利時尚成衣之父”的沃爾特·阿爾比尼設計的一些服裝,不僅在現實中極少展出,也是第一次在電視劇中出現。

但如果只是復刻了電影的亮點元素,這部劇也許還無法撐起目前豆瓣9.0的高分。

在復古時裝帶來的視覺盛宴之外,這部劇將伊蓮妮的個人成長和70年代的社會運動及米蘭成衣品牌的崛起史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成爲一曲獻給獨立女性、意大利頂級設計師和時尚文化的三重奏。

這裏首先要分清楚高級時裝和高級成衣這兩個概念。高級時裝(Haute Couture)指的是根據顧(tu)客(hao)需求量體裁衣製作的高級定製服裝,一般爲手工製作,製作週期長且價格高昂。而高級成衣(pret-a-porter)則是對高級時裝作簡化後生產的產品,也具有普通成衣的按照一定規格、號型標準批量生產的特點,是小批量生產的設計師品牌。在成衣出現之前,知名品牌的設計師只服務於少數有錢人,普通人的衣物大多由母親或街邊的裁縫店製作。

由於受到傑姬·肯尼迪和奧黛麗·赫本等名流的青睞,來自Gucci和Valentino的高級時裝讓意大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佔據了時尚界的一席之地,但卻是於70年代發展起來的成衣業讓“意大利製造”享譽世界。

隨着中產階級的崛起和女性解放運動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服裝有了新的需求,意大利的設計師們開始着手讓服裝成衣化,以此建立起自己的時尚帝國。隨着他們創辦的品牌的興起,米蘭也成爲了新的世界時裝之都。而在1964年選擇成爲一名時尚記者的伊蓮妮,得以親自見證意大利時尚由高端定製走向成衣的完美蛻變。

跟隨着伊蓮妮,每一集我們都會與一位意大利的頂級設計師會面,這些總是隱藏在品牌背後的創意大師們逐一登上舞臺,將他們的故事與設計理念娓娓道來。

在第一集,伊蓮妮跟隨麗塔來到了沃爾特·阿爾比尼的工作室,後者打破了高級時裝的固有模式,並且捨棄了在佛羅倫薩舉辦展覽的傳統,是將時尚帶到米蘭的第一人。

阿爾比尼抓住了伊蓮妮隱藏在乖巧外表和平凡服裝後的大膽與自信,他讓伊蓮妮戴上張揚的腰封,撕開裙襬和衣領,換上新潮的靴子,撩起她披散的頭髮。在鏡子中,伊蓮妮看到了她心目中那個煥發勃勃生機的自己,第一次體會到了時尚給自己帶來的衝擊。

這只是伊蓮妮改變的開始。在第二集,她爲了頂替缺席的麗塔,假冒身份混入Krizia服裝展,並且巧妙地說服Krizia的創始人馬裏於卡·曼代利接受採訪,最終寫成的報道獲得了麗塔的初步認可。

這個本來就會爲自己的觀點和答辯教授據理力爭導致延期畢業的女孩,在與雜誌社或友好或刁難的同事的相處中,在完成一個個考驗創意與能力的挑戰中,也在與各個設計師們的交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向。

在《穿普拉達的女王》結尾,安迪放棄了光鮮的職業,選擇迴歸朋友和愛人。而對於伊蓮妮而言,正是這份工作讓她獲得了自信和友誼,她終於有勇氣搬離傳統的家庭,拒絕了只想讓她做賢妻良母的男友的求婚,與新室友碰杯慶祝自己的自由與獨立。

這正符合70年代意大利的女權主義運動對“婦女回家”迷思的批駁,伊蓮妮們代表着覺醒的獨立女性——她們擁有良好的職業,拒絕家庭對女性的無工資奴役,奪回對性、對身體、對勞動的控制,在職場這個傳統男性主場上找回自己的價值。

而時尚,這個在當時熱衷於報道社會運動的媒體人看來邊緣化的領域,也像長久以來被誤解與壓抑的女性一樣,擁有不爲人知的力量。

時尚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崛起,並且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官設計的迷你裙滿足了女性大膽展露身體、獲取話語權的需求,也爲她們提供了“一種反抗的方式”。

而到了70年代,喬治·阿瑪尼設計出了沒有多餘裝飾、優雅簡潔的女性職業套裝,女性可以在職場上優雅與強勢,而不再被看作“性對象”。劇中,伊蓮妮感嘆這是在“用針線解放女性”。

可以說,《意大利製造》對時尚的意義進行了多維度的展現。什麼是時尚?時尚並不只是停留在衣服、飾品、妝容的搭配組合上,它是設計師對美的挖掘與重塑,是創造與想象,是文化和自由。

對於時尚的爭論,貫穿在本劇的最大矛盾支線上。在《引尚》內部,保守派以市場導向作爲絕對守則,只打算循規蹈矩地成爲一本金主贊助的帶貨手冊,而以麗塔爲首的革新派則希望打破商業資本對報道版面的控制,讓更多意大利本土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和他們的作品被大衆知曉。與麗塔站在同一陣線的伊蓮妮甚至走得更遠,她在一次出差拍攝中莽撞地打破了當時模特的“白人標準”,讓麗塔也頗爲頭疼。但最後,麗塔還是選擇了在總編面前力挺她。

這不是伊蓮妮第一次冒進“犯錯”,也不是第一次得到麗塔和總編的支持和化解。在主角光環和輕喜劇的題材風格之外,這部劇也許也想用這種編排來說明,時尚雜誌以及支撐着它的記者、編輯、攝影師等等,都不應該只是受制於資本博弈的工具。他們可以打破常規,拓寬美的定義,攜手將因爲偏見和資本而蒙塵的美麗捧到世人眼前。

當寄託了設計師的理念和靈魂的服飾,被模特穿上演繹,攝影師按下鏡頭,記者寫下文章,編輯排上版面,時尚就具備了溫和地改變世界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