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老百姓迫切需要负担得起的且可靠的个人交通工具,本田就在此前推出了搭载辅助发动机的助力车,并且大获成功,于是在1952年,铃木也推出了装有电动机的自行车“ Power Free”,由于低廉的设计成本以及以及易于制造和维护, Power Free便很快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随后在1953年,铃木推出了旗下第二款摩托车“Diamond Free”,直到到1954年,铃木每月可生产6,000辆摩托车,公司则正式更名为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开启了从两轮到四轮的造车梦。就在3月中旬,铃木汽车公司也迎来了100岁生日,成为日系品牌中继大发、斯巴鲁、马自达后的又一百年老店,即便它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在国内仍不缺乏知名度和粉丝,有着“小车之王”美誉的它又是如何在这一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呢。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活开始恢复正常,我们却发现不少中小企业已在这场风波中倒下,让人意识到了要想把一家企业做大做强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百年老店”能够屹立不倒必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

就在3月中旬,铃木汽车公司也迎来了100岁生日,成为日系品牌中继大发、斯巴鲁、马自达后的又一百年老店,即便它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在国内仍不缺乏知名度和粉丝,有着“小车之王”美誉的它又是如何在这一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呢?

从织布机到小车之王

与丰田一样,铃木也是依靠制造织布机起家的汽车品牌,在1909年,22岁的铃木道雄创办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铃木式织机制作所,1920年改组为铃木式织机株式会社,也由此开启了铃木的百年之路。

不过差不多在前30年,铃木几乎专注于专注于织机的开发和生产,尽管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铃木觉得多元化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受益,于是汽车项目在1937年立项,并在随后的两年内以Austin 7为蓝本完成了几款紧凑型原型车。

Austin 7

眼看着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政府宣布民用乘用车为“非必需品”,铃木的造车计划也被迫暂停,战争结束后铃木则选择重新开始生产织布机。好景不长,重新走上正轨的铃木遭遇了全球棉花市场崩盘以及劳资争议,面对这一巨大挑战,铃木选择了重回汽车生产领域。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老百姓迫切需要负担得起的且可靠的个人交通工具,本田就在此前推出了搭载辅助发动机的助力车,并且大获成功,于是在1952年,铃木也推出了装有电动机的自行车“ Power Free”,由于低廉的设计成本以及以及易于制造和维护, Power Free便很快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随后在1953年,铃木推出了旗下第二款摩托车“Diamond Free”,直到到1954年,铃木每月可生产6,000辆摩托车,公司则正式更名为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开启了从两轮到四轮的造车梦。

Power Free

在最开始,铃木造车项目组只有6个人,平均年龄也只有28岁,但是即便困难重重,铃木还是在1955年推出了旗下首款车型Suzulight,这款车参考了宝沃Lloyd 400,在当时后者可是正儿八经的德系品牌,Suzulight也因此销量一路上涨。

Suzulight

而与本田一样,铃木也寄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来增加知名度,于是从1962年开始,铃木便派出车队参加曼岛TT摩托车赛,在50cc组中实现1962-1964年三连冠,并且蝉联1966年、1967年的冠军,摩托车也与汽车共同成为了铃木的支柱产业,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初代奥拓

把重心放回铃木汽车,在1979年,铃木推出了奥拓这款小车,它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可靠的实用性迅速在市场大获成功,更是将铃木推到了日本汽车和卡车制造商的第七位,随后铃木相继推出了Swift(雨燕)、Wagon R(北斗星)等众多卖座小车,并且在1973年到2011年38年间一直保持着K-Car领域的销量第一,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小车之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国内消费者对于铃木并不陌生,而铃木汽车与中国市场结缘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改革开放带来了众多机遇,昌河、长安、哈飞等有着军工背景的企业在“军转民”过程中纷纷引进铃木公司的技术,在1984年7月,昌河与铃木签订协议,正式得到了铃木的技术支援,昌河微车也一度风靡全国,同年11月,长安以铃木Carry微型卡车为原型打造的微卡正式下线,正式开启了长安的造车之路。

时至1993年5月,长安与日本铃木、日商岩井合资成立了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款车型便是奥拓这款经典小车,它凭借经济省油、结实耐用的特点成为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随后长安铃木相继引进了轿车羚羊、小型车雨燕、轿车天语SX4等多款车型,在最辉煌的2011年销量突破了22万辆,并在SUV的大热时期引入了锋驭以及维特拉,但由于造车理念与国内消费者不符,销量在随后反而一路下滑,直到2018年,铃木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结束了在国内长达25年的历史。

离开中国依然风生水起

铃木在国内虽然不吃香,但是放眼世界范围来看,它在其它地区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贡献了非常多的销量,在2019年,铃木的全球产量为305万5860辆,位居全球汽车市场第九位,其中印度市场的销量高达163万5198辆,这还是在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而在此前的2018年铃木还以11.8%的利润率超越了宝马集团的11.4%,成为了全球最赚钱的车企,所以离开中国市场对铃木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不过铃木也并非没有挑战,虽然手握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本土这几大市场,但专注造小车也让它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无论是在新能源等新兴市场还是营销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退出中国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好在铃木除了汽车外还有摩托车、船外机以及ATV等产业,这让它的任性有着足够的资本,所以下一个一百年不出意外铃木依然会继续发光发热。

从织布机到摩托车再到汽车,铃木的发展之路平缓但不平凡,而从奥拓到维特拉,国内的大部分消费者也都接触过铃木的车型,算是体验了“小车之王”的魅力,在未来某个时刻,你希望它能重返国内市场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