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抱着多學手藝、改變命運的信念,于傑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師兄弟不時出門打打檯球上上網,于傑從不參與,晚上經常一個人默默加班加點幹活兒,哪怕不是分內之事,哪怕這些付出沒有眼前的回報。于傑的努力與堅持不僅讓他的瑪瑙雕贏得了市場價值,同時也獲得了專業的認可。


【爲阜新打CALL】從希望工程受助者到瑪瑙雕藝術家的奮鬥故事

2019年4月,于傑獲得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

有輛車、有套房、有個店面有個廠,這是阜新青年于傑給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原以爲要一輩子才能達到的目標,卻在30歲前就一一實現了。這個來自農村貧困家庭、一度靠希望工程才完成學業的青年,靠什麼快速實現了人生目標?

“把俏的東西做巧,把巧的東西做絕。你看這個……”

說起瑪瑙雕,于傑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這位剛剛領取了2019年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的青年玉雕藝術家,正是憑藉一手好技藝,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于傑出生於1983年。打記事起,家裏就特別困難,直到18歲,他家都只能在過年的時候才喫上大米飯。靠着希望工程的資助,于傑勉強唸完了初中。那時,他打定主意要學一門手藝——父親就是因爲沒手藝,給人扛白灰掙錢,扛一袋1分錢,每天扛七百袋,只賺7塊錢,非常辛苦。

初中畢業後,于傑選擇了瑪瑙雕這門手藝。學藝不易,回想起學徒之初艱苦的生活條件,于傑自己都感慨,“冬天的時候牆上都上霜。在屋裏睡覺因爲牆上上霜都往下淌水,淌下的水都凍成了冰溜子。天天早上醒來挨着牆的被子就凍牆上了,沾上了,就得往下拽。”

【爲阜新打CALL】從希望工程受助者到瑪瑙雕藝術家的奮鬥故事

于傑作品《風雪夜歸人》

【爲阜新打CALL】從希望工程受助者到瑪瑙雕藝術家的奮鬥故事

于傑作品《風雪夜歸人》


【爲阜新打CALL】從希望工程受助者到瑪瑙雕藝術家的奮鬥故事

于傑作品《鄉情》

這樣的苦並不是誰都能喫得下。但抱着多學手藝、改變命運的信念,于傑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師兄弟不時出門打打檯球上上網,于傑從不參與,晚上經常一個人默默加班加點幹活兒,哪怕不是分內之事,哪怕這些付出沒有眼前的回報。比如,一次師傅出遠門,原本只用照着師傅畫出來的樣式雕刻的于傑,主動承擔了給師兄弟畫樣式的工作,藉此來學習瑪瑙雕的設計。“我白天得上班幹活兒,晚上我就坐在工廠設計臺前開始設計,把我每一個師兄弟的活兒都給畫一遍。剛開始畫得不太好,但是那個墨,水是衝不掉的,所以畫得不好還得用機器把圖給磨沒了,重新再畫,每天都得畫到12點。我每天早上起得也早,沒上班之前就開始畫。上班的時候我還得正常幹活兒。有些人覺得晚上也不給開支,我幹那玩意兒幹啥,但咱是爲了學東西。”

學徒一年後,于傑的手藝已經把同期學徒的師兄弟們拋在了身後;學徒四年後,于傑出師了。東拼西湊了一萬元後,他在父親原本打算做豬圈的房子裏開始了自己的瑪瑙雕事業。一開始,東西沒人認,8個作品才賣不到4000塊,勉強不虧本。但于傑堅持下來了。慢慢地,作品不愁銷路了,他也大膽地在阜新市裏的瑪瑙城盤下了一個店面,“一共全下來花了58萬。我(剛)到市裏連着三個月,工人沒開支。後來機遇就多了。我買房之前就想我一年剩5萬,我十年能把這房子錢給還上。結果到市裏第一年我就賺了20多萬,第二年賺了50萬,一年半的時間我就把50多萬還完了。”

除了努力,于傑也特別願意動腦筋。2013年起,傳統式樣的瑪瑙的銷量開始下滑。面對市場變化,于傑想明白一件事情——必須拿出別人做不出來的高水平精品,纔不會在市場競爭中餓死。只有中學文化水平的他開始閱讀古典名著、去專業美術院校進修,找靈感、提技藝,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過了半年,于傑的精品瑪瑙雕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于傑的努力與堅持不僅讓他的瑪瑙雕贏得了市場價值,同時也獲得了專業的認可。從2007年開始,于傑的作品每年都會入圍我國現代玉雕界、石雕界最具權威性的獎項之一——天工獎,而在2017年,他以兒時農村生活情景爲基礎創作的作品《鄉情》,一舉獲得了當年天工獎的金獎。

于傑說,自己能有今天,離不開奮鬥與堅持,“就是堅持。從我學徒的時候我就開始堅持。在那種環境下,又冷又累又髒,他們都喫不了那個苦,爲啥我能喫啊?因爲我沒有出路,只有這一條出路,就是堅持。”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際在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