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国历史时,秦始皇是绕不开的人物,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是他让中国开启了大一统之路。而讲到秦始皇又绕不开吕不韦,作为秦始皇的尚父,从他遇到庄襄王那一刻起,命运就与秦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出现对秦国有何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吕不韦本为卫国阳翟人,早年间于各地间行商,途经赵国邯郸时与一人相识,当时的异人还只是秦国诸多王孙中不起眼的一位,要不然也不会被打发到赵国做人质。

要知道当时王族做人质也是有区分的,抱大腿的人质一般都是太子或者嫡子,而以当时秦国之强大,送往比之弱小的赵国做人质的必然是王室中最没有势力的,即使如此吕不韦仍然一眼相中了异人的潜力,可谓是眼光毒辣。

我们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不仅依靠完善的制度改革,还有一点便是是数代秦王的韬略起作用。

吕不韦对秦国的第一大功劳便是让秦国王位顺利过渡:

在奋六世之余烈的前提下,很多人都会忽略秦国王位继承的危局,在孝公继位以前,秦国便经历厉公、躁公、简公、出公之乱,致使秦国只能龟缩在西边舔舐伤口无法东出。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史记·秦本纪》

即使昭襄王的继位后也面临着公子壮的威胁,在局势稳定后才被魏冉消灭。而到昭襄王晚年时期,作为王位继承人的赢柱已然拥有20多名子嗣,异人只是其中一位。

可以想象,若不是吕不韦奔袭千里,身负千金以一己之力说服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嫡子,可以预见的情况便是赢柱在三天守孝期内突然病的情况下,那二十多位子嗣为了王位会爆发何等惨烈的斗争,而山东六国又如何会放过如此良机。

吕不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孝文王赢柱守孝暴毙后无嫡子继位的危局,此乃第一功。

吕不韦对秦国第二功便是广纳贤才:

战国时期,身处高位之人都有招揽门客的习惯,吕不韦亦然。我们都听过一字千金的故事,吕不韦率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布告天下,若有人可删改其中一字者赏千斤。吕不韦用他的商人营销手段,迅速吸引了天下诸多文人学术的目光。

在高额的赏金下,诸多人才纷纷涌入秦国,在充实自己门客队伍的同时,也在充实着秦国的人才库,为秦国的统一之路贡献人才。

如本为布衣的李斯在入秦后,便因为吕不韦的举荐很快在秦国官场中立足,更得到了面见始皇帝的机会从而呈言纳谏。就连十二岁的甘罗同样是得到吕不韦的举荐得以出使赵国获得河间五城之地。

因此在史记中我们能看到太史公对吕不韦有这样一段评价:

招致宾客,欲以并天下。

吕不韦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秦国统一做着准备。而且吕不韦在对待昭襄王老臣的态度上也值得称赞。

但凡继位年幼者,都容易发生主少国疑的动荡局面,因此吕不韦友善对待蒙骜、王龁并委以重任,其各自家族在秦统一战争中皆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吕不韦的努力。

吕不韦对秦国第三功便是富国强兵:

始皇帝固然雄韬伟略,但继位时也不过十三岁的小孩,在亲政之前,秦国的内政军事统统归于吕不韦掌管。

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若昭襄王多活几年,恐怕自己就能统一六国。其实不然,在昭襄王执政期间,秦国对外攻伐无数。长平之战后,虽然将赵国的脊梁打断,但损失20万军马的秦国也不好受,经济虚弥国力空虚。

以至于在魏无忌合纵五国之兵之际,秦军连藩战败避守函谷关不出,在利用魏安王对魏无忌的猜忌之心的情况下果断实施反间计才得以迫退五国之兵,使得秦国得到喘息之机。

在这同时吕不韦的主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耕,使得境内安稳,经济迅速恢复,为始皇帝亲政后能够迅速兼并六国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结语:

在始皇帝亲政前,秦国的军政一直由吕不韦把控,在政治上,维系了秦国统治秩序的稳定;军事上攻灭东周公国,大败三晋打击六国最后一次合纵;经济上恢复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内虚;思想上《吕氏春秋》倡导的大一统学说为秦国后续统一之路奠定思想基础,可以说秦国能在嬴政手上统一,吕不韦居功至伟。

感谢阅读,若觉得可行,随手点个在看

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