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豫区“党员传家宝”征评活动工作人员走进了大兴镇大兴居的老党员陈法山家,老人小心翼翼的从柜子里抽出了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擦了擦手心上的汗,打开袋子,拆开压缩纸板,翻开层层包裹的宣纸,一张保存了68年的委任状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

陈法山老人介绍说,这张已经有些泛黄的委任状属于他的已经过世的父亲陈楣声,上面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第二纵队司令部人字OO一号”的竖行字样,还有司令员滕海清等人的签名,签发日期是民国三十七年八月。这张委任状是任命陈楣声作为教导团工兵教员,陈法山骄傲的告诉工作人员,“这张委任状可是我父亲用真本事挣来的。”

1946年8月,国民党军由徐州进攻睢宁,接着进攻宿迁,占领宿城。驻在运东的我军二、八、十二纵队共6万余人要在6小时内完成战略转移进行东撤。当时正值初秋,六塘河水暴涨,如何过河成了一个大问题,这时有人向司令员推荐了陈楣声,“就这个书生样也能搭桥?”面对司令员的不信任,陈楣声拍拍胸脯说:“只要材料充足,我保证把这个桥搭起来。”果然,4个多小时后一道宽5米,120多米的浮桥就在六塘河上架起了。当晚3个纵队6万余人,几百匹战马,百余门炮,还有辎重军需等安全过河。纵队司令员滕海清大加赞赏,连连称赞说:“ 这桥架得好!关键时刻站的出来,顶得了事就是好同志。”

陈法山还向工作人员展示了父亲的一些档案资料。据资料显示,陈楣声1933年成为了当地为数不多的宿迁县立师范生,在当地是出名的文化人,1942年参加宿东根据地宿迁县政府司法科工作,解放后还继续干了1年多的工兵教员、工程股长,后来赋闲在家无偿帮帮村里修筑些水渠。

“陈老一家是我们大兴的书香世家了,三代人出了三个教导主任,可以说方圆几十里的几代人都是陈老一家教出来的。”大兴居委会的专职党务书记朱宝春指着墙上“教育世家”的奖牌告诉工作人员。原来,当时赶上村里兴办小学但缺钱缺人,村里上门请贤,陈老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着一帮人兴建了大兴小学并出任教导主任,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退休后小儿子陈法山接过父亲手中的粉笔教书育人二十多年,陈法山的儿子陈海滨毕业后也投身教育事业,干过大兴初中教导主任。

“看到这张委任状就想到老爷子的这一辈子。”陈法山回忆说,陈老自小就教育兄妹六人,人之为学,当以致用,若是学到了旁人没有的本事,需要你担担子了,就站出来干好它。陈老一家都奉行着这个信条,三代人出了5名教师,7名共产党员,陈法山本人就是名老党员,坚持退而不休,参与到党员设岗定责中,义务帮助学校编排了各种旱船节目,带着小朋友们敲起了锣鼓、划起旱船来,“咱手头还有这门敲敲唱唱的手艺,学校需要你来教,咱就教!”

陈法山说,传家宝能传下去才是宝,他会将这张象征着老爷子敢于担当奉献的“一号”委任状收藏好,把故事传下去,“陈家人关键时刻就是有站出来的勇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