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豫區“黨員傳家寶”徵評活動工作人員走進了大興鎮大興居的老黨員陳法山家,老人小心翼翼的從櫃子裏抽出了一個密封的塑料袋,擦了擦手心上的汗,打開袋子,拆開壓縮紙板,翻開層層包裹的宣紙,一張保存了68年的委任狀呈現在工作人員面前。

陳法山老人介紹說,這張已經有些泛黃的委任狀屬於他的已經過世的父親陳楣聲,上面依舊可以清晰地看到“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第二縱隊司令部人字OO一號”的豎行字樣,還有司令員滕海清等人的簽名,簽發日期是民國三十七年八月。這張委任狀是任命陳楣聲作爲教導團工兵教員,陳法山驕傲的告訴工作人員,“這張委任狀可是我父親用真本事掙來的。”

1946年8月,國民黨軍由徐州進攻睢寧,接着進攻宿遷,佔領宿城。駐在運東的我軍二、八、十二縱隊共6萬餘人要在6小時內完成戰略轉移進行東撤。當時正值初秋,六塘河水暴漲,如何過河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時有人向司令員推薦了陳楣聲,“就這個書生樣也能搭橋?”面對司令員的不信任,陳楣聲拍拍胸脯說:“只要材料充足,我保證把這個橋搭起來。”果然,4個多小時後一道寬5米,120多米的浮橋就在六塘河上架起了。當晚3個縱隊6萬餘人,幾百匹戰馬,百餘門炮,還有輜重軍需等安全過河。縱隊司令員滕海清大加讚賞,連連稱讚說:“ 這橋架得好!關鍵時刻站的出來,頂得了事就是好同志。”

陳法山還向工作人員展示了父親的一些檔案資料。據資料顯示,陳楣聲1933年成爲了當地爲數不多的宿遷縣立師範生,在當地是出名的文化人,1942年參加宿東根據地宿遷縣政府司法科工作,解放後還繼續幹了1年多的工兵教員、工程股長,後來賦閒在家無償幫幫村裏修築些水渠。

“陳老一家是我們大興的書香世家了,三代人出了三個教導主任,可以說方圓幾十裏的幾代人都是陳老一家教出來的。”大興居委會的專職黨務書記朱寶春指着牆上“教育世家”的獎牌告訴工作人員。原來,當時趕上村裏興辦小學但缺錢缺人,村裏上門請賢,陳老就拿出自己的積蓄,帶着一幫人興建了大興小學並出任教導主任,沒想到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退休後小兒子陳法山接過父親手中的粉筆教書育人二十多年,陳法山的兒子陳海濱畢業後也投身教育事業,幹過大興初中教導主任。

“看到這張委任狀就想到老爺子的這一輩子。”陳法山回憶說,陳老自小就教育兄妹六人,人之爲學,當以致用,若是學到了旁人沒有的本事,需要你擔擔子了,就站出來幹好它。陳老一家都奉行着這個信條,三代人出了5名教師,7名共產黨員,陳法山本人就是名老黨員,堅持退而不休,參與到黨員設崗定責中,義務幫助學校編排了各種旱船節目,帶着小朋友們敲起了鑼鼓、划起旱船來,“咱手頭還有這門敲敲唱唱的手藝,學校需要你來教,咱就教!”

陳法山說,傳家寶能傳下去纔是寶,他會將這張象徵着老爺子敢於擔當奉獻的“一號”委任狀收藏好,把故事傳下去,“陳家人關鍵時刻就是有站出來的勇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