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洪峯太猛,蘇軾、黃庭堅“水中吟詩”引爆朋友圈。

7月18日,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宜賓濱江公園時發現,洪水已逐漸退去,黃庭堅的雕像依然“堅挺”,但蘇軾的雕像卻已被洪水衝倒了。所幸,倒下的雕塑幾乎沒有損傷,只是連接處縫隙裂開了,重新組合即可。

此次洪水中,蘇黃雕塑意外走紅,儼然宜賓一大景觀,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拍照留念。那麼問題來了,爲何蘇軾、黃庭堅雕塑備受關注?又爲什麼要選址宜賓岷江邊?

7月18日一大早,在得知部分雕塑體倒塌後,作爲此雕塑的設計、製作單位,四川省雕塑院設計部主任趙希就帶着自己的團隊趕往宜賓,對雕塑進行檢查、商討處理方案。

當天中午,趙希的團隊和宜賓市翠屏區市政園林局的工作人員來到濱江公園內,對雕塑的損傷情況進行實地察看,討論、準備修復方案。

記者在現場看到,倒下的雕像是在洪水的巨大沖擊下,斷成了四截,仰面朝天,中間有鋼筋進行連接,雕像除了看上去已經“散架”。“破損程度比想象中好多了,修復起來沒有難度。”趙希說,雕塑是用不同大小的塊石拼接而成的,倒下的雕塑幾乎沒有損傷,只是連接處縫隙裂開了,重新組合即可。“之前雖考慮過洪水的衝擊,但沒有預計到洪水有這麼大。洪水退去了,會綜合情況,進行現場修復。考慮洪水因素,這次修復將會對雕塑進一步加固,增強抗洪能力。”

據介紹,該雕塑名爲《文脈律動》,材質爲青石,高4米。雕塑所在位置爲宜賓中心城區岷江休閒帶,再現當年蘇軾、黃庭堅師生相會於思坡飲酒作詩的故事,突出“西南半壁古戎州”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

當初爲什麼會選擇岷江橋下的濱江公園?趙希也對此做了解釋。“方案選取蘇東坡、黃庭堅相會這一人文歷史經典故事,表現了兩個著名宋代文人盡情唱和的情景。”趙希說,歷史上,岷江是宜賓與經濟文化發達區域(成都等地),甚至是與中原文化連接的重要通道。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岷江曾經是宜賓的文化大通道。而此雕塑所在的位置,正好與當年黃庭堅等文人飲酒賦詩的流杯池公園,即曲水流觴等景點隔岷江相望。“雕塑設計強調虛實相生的構成關係,以‘文脈’爲表達內容,選取人文歷史典型形象,通過寫實、寫意結合的手法,將岷江深厚的人文內涵與宜賓悠久的歷史文化融合表現。”

記者在現場發現,雕塑基座上還鐫刻了蘇軾在戎州(今宜賓)停留時的詩作《戎州》、黃庭堅的詩作《荔枝綠頌》。除了網友們有趣的調侃,也許,讓宜賓人引以爲豪的是,宜賓民間流傳的蘇軾、黃庭堅當年在戎州相會、留下佳作的佳話,而這正是這次兩位詩人的雕塑走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宜賓本地媒體《宜賓晚報》曾報道,相傳,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10月,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離開家鄉眉山,乘一葉扁舟,順岷江東下,前往京師汴京(今開封)。夜宿宜賓喜捷鎮牛口壩時,兩兄弟各賦《夜泊牛口》詩一首。“日落紅霧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戎州風物被他們永遠刻入大宋詩史。此後,“三蘇”才華轟動京華,而戎州人士也對東坡居士夜宿、留詩之事念念不忘,於是便將一條匯入岷江的小溪命名爲“思坡溪”。

約40年後的宋元符元年(1098年),“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被謫,遷戎州安置。宜賓人盛傳,蘇東坡仕途不順,曾來宜賓與黃庭堅短暫相聚,兩人在思坡鄉一個山谷喝酒吟詩,好不暢快,因此後人又將山谷稱之爲“會詩溝”,如今是宜賓著名的景點之一。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稱黃庭堅在溪邊獨酌,思念東坡情切,醉夢恍惚中似與東坡飲酒賦詩,醒後,便將此溪命名爲“思坡溪”,此谷命名爲“會詩溝”。

不管當年蘇黃兩人是否在戎州相聚,但這些美妙傳說,卻寄託着戎州人民對兩位仕途不順、才華橫溢的旅戎客人的美好祝願。(記者 伍雪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