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戰爭中可能有多場戰役,有的被描述成壯烈的史詩,有的被視爲重要的轉捩點,更多的則是被刻意地遺忘。

戰爭的記憶通常是一種選擇性的建構,這就讓那些被遺忘的戰役具有更多軍事上的研究價值。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一場挫敗葉利尼亞戰役,雙方死傷慘重。圖爲德國元首希特勒向支持民衆行禮

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在短短18天內,中央集團軍就推進了600公里,佔領整個白俄羅斯。由裝甲兵團構成的鉗形攻勢,在明斯克(Minsk)西側合圍,將紅軍西部方面軍4個軍團殲滅於大型口袋中,傷亡高達40萬人以上。

德軍繼續向東挺進,目標是聶伯河畔(Dnieper)的斯摩棱斯克(Smolensk),佔領莫斯科的前哨戰。

裝甲兵團重施鉗形攻勢故伎,霍斯的第3裝甲兵團在北,古德林的第2裝甲兵團在南。

7月18日,兩軍前鋒只相距18公里,但遭到紅軍激烈抵抗,遲遲無法合圍。

古德林企圖心旺盛,急切地想朝莫斯科猛衝,不願在鞏固包圍圈這種步兵任務上消耗珍貴的裝甲戰力。

他下令前鋒第10裝甲師轉向東南直撲葉利尼亞(Yelnya)。

這座小城距斯摩棱斯克82公里,位於傑斯納河畔(Desna)的高地上,人口約15000人,是理想的橋頭陣地。


葉利尼亞1941年8月24日戰局

裝甲師入侵

葉利尼亞由紅軍第24軍團第19步兵師防守,緊急挖掘了戰防壕,並設置野戰防禦工事,嚴陣以待。

與德軍第10裝甲師並進的,是黨衛軍帝國師,精銳的摩托化步兵師,目標爲葉利尼亞北方40公里的多羅戈布日(Dorogobuzh)。

7月19日,第10裝甲師有技巧地以側翼迂迴戰術攻入葉利尼亞,隨即遭到城內守軍頑強的抵抗,進行了逐屋爭奪的激烈巷戰。

紅軍英勇地抵抗,幾乎全數戰死於城中,也讓開戰以來所向披靡、趾高氣昂的德國裝甲部隊受到重大損失。

驚魂未定的德軍士兵想不到,這一天的戰鬥揭開了長達一個多月如煉獄般殺戮的序幕。


古德林與身着黑色制服的裝甲軍官

帝國師於前進中奪取了蘇聯機場,但很快受阻於紅軍援兵的重炮攻擊。

20日,古德林決定放棄多羅戈布日,派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團接防機場守備,讓帝國師退回葉利尼亞突出部的北側翼。

22日,第10裝甲師與帝國師發動聯合攻勢,企圖向南突破紅軍在高地上的防禦陣地。

紅軍第24軍團以重炮擊退一波又一波的德軍戰車衝鋒,個別的步兵陣地堅守至最後一人,兩軍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殺得難分難解。

紅軍得到第100、103步兵師增援,重炮的彈藥也獲得補充,準備在第二天發動逆襲。

與此同時,德軍卻面臨嚴重的問題。

經過一個月閃電般橫越白俄羅斯的作戰,戰車與卡車都在長距離奔襲中嚴重磨損,卻沒有時間進行必要維修。

補給線過度延伸,加上戰線後方紅軍殘部的突襲,兩個師都嚴重缺乏油料、彈藥、維修零件的補充。

失去了機動與火力的裝甲部隊,甚至比步兵更脆弱。

22日結束,第10裝甲師僅剩下9輛戰車可用;一個月前入侵時,該師擁有170輛戰車。


黨衛軍摩托化步兵

接下來5天,紅軍不斷髮動攻勢。

從三個方向不斷朝突出部打擊,先是以重炮猛烈轟擊,接着由步兵在戰車支援下撲向德軍防線。

由於彈藥極度匱乏,德軍不能與紅軍進行炮兵對決,甚至要爬上敵人戰車以汽油彈攻擊。

被設計來進行機動戰的裝甲精兵,現在被消耗在靜態的陣地戰中。

裝甲兵挖掘了迷宮般的狹窄戰壕,以求在如暴風雨般的重炮轟擊中倖存。

同樣承受了整整8天不間斷炮擊的大德意志團,一直到28日才由第137師接替,回到突出部,但已幾乎無法繼續作戰。

雪上加霜的是,31日在該團新防區,紅軍首次使用喀秋莎多管火箭,強大而連續的破壞性轟炸,摧毀了這個獨立菁英單位的士氣,有的連僅剩30人,被迫配屬於帝國師。

在突出部熬過第一階段殺戮(7月19日至8月10日)的部隊,平均一個連僅剩60-70人,只有正式編制的一半不到。


紅軍步兵機槍小組

德國中央集團軍於7月27日完全將斯摩棱斯克口袋封鎖,將紅軍3個軍團31萬人完全包圍。

第268、292、15、78、75、263步兵師陸續前來突出部接防,到8月10日帝國師、大德意志團、與第10裝甲師終於全部退出葉利尼亞,傷亡代價高達4000多人。

突出部內的指揮權交給第20軍,但仍由古德林管制。

紅軍利用德軍換防時的混亂,再度發動攻擊,讓新到的步兵師措手不及,帝國師的一部還得回頭救援友軍。

古德林爲了新的攻擊任務,將兩個團的軍團炮兵帶走,嚴重削弱了突出部內的防禦火力。

8月中開始,紅軍發動一系列營級的攻勢,雖然規模較小,重炮的轟擊卻沒有打折扣。

德軍第15師防守的正面有22公里,第268師25公里,第292師14公里,兵力太過分散。

紅軍嘗試找出防禦最薄弱的區域,不斷進行小規模攻擊,來消耗德軍實力。

德軍躲在戰壕或散兵坑中,只能與左右最近的友軍聯繫,挺過長時間的炮擊。

一名軍官回憶道:“

我以前聽過一戰老兵描述在戰壕中承受日以繼夜炮擊的恐怖,現在我終於能體會那種感覺。”

8月22日,集團軍司令部將葉利尼亞區域的指揮權交給第四軍團,但直到27日軍團司令克魯格元帥纔有機會親自視察前線。

他發現第263師幾乎已經磨損殆盡,立即命令休整中的第15師接防。

第78師則報告每天有2000發炮彈落在該師防線。

其他幾個師的情況一樣糟糕。

克魯格回到司令部,立即與集團軍司令波克元帥聯絡,建議立即從突出部撤出所有部隊;或儘快發動莫斯科攻勢,以減輕葉利尼亞的壓力,否則會永遠失去這些兵力。

此時,希特勒已經將目標轉移到烏克蘭,企圖在基輔再創造一個大型包圍戰的勝利,向莫斯科的前進已經暫停。


紅軍喀秋莎多管火箭

戰爭是兩個敵對意志的鬥爭,處於恆常的互動過程中。

德軍高層爲了戰略方向爭執不休,前線部隊面臨後勤補給的匱乏,不代表紅軍就會無所作爲,乖乖等待敵人下一個行動。

朱可夫(預備方面軍司令)與提摩盛科(西部方面軍司令)已經決定奪回戰場主動權,發動全線反擊。

8月30日,紅軍第24軍團13個師中的9個,集中力量打擊葉利尼亞突出部,要一舉殲滅德國守軍。

雖然德蘇兩軍的局部兵力對比對守軍有利(德70000人對蘇60000人),但德軍要防守70公里寬的正面,紅軍卻可選擇進攻的地區。

德軍官兵已疲憊不堪,而紅軍則獲得生力軍補充。

紅軍集中了800門野戰火炮、12門重型迫炮、與喀秋莎多管火箭,於0730時展開大規模準備射擊。

紅軍打算以鉗形攻勢將突出部底端切斷,同時以2個師從東側向葉利尼亞進攻。

北面的鉗腳由第100、107步兵師擔任,第102戰車師負責支援,直撲德軍第137師;南面則由第106機械化步兵師與第303步兵師主攻,打擊德軍第268師防區。

朱可夫強調的以步兵從狹窄正面進行突破,再由戰車長驅直入擴張戰果的作戰模式,與德軍閃電戰觀念對比強烈,但造成的震撼與殺戮程度更爲驚人。

德國步兵被如暴雨般傾瀉而下的炮彈撕裂,倖存者立即發現潮水般的紅軍在戰車支援下蜂擁而至,短兵相接的戰鬥血腥殘暴,沒有一方接受敵人投降。

長達5天日夜不停的攻防戰,雙方反覆爭奪重要據點,紅軍持續投入兵力,一寸一寸地碾壓堅守不退的德軍。

夜裏戰鬥稍歇時,戰場上充斥傷兵的絕望哀嚎,徹夜不停,士兵們寧可被槍炮聲震聾,也不願再聽到痛徹心脾的求救聲。

到了9月4日,筋疲力竭的德軍分階段撤出突出部,並立即在西面建立新防線,防止紅軍追擊。

6日,紅軍部隊進入葉利尼亞,發現整座城市已完全被戰火摧毀,所有建築焚燬傾頹,僅剩一座石造教堂依然屹立。

德軍的傷亡代價爲47000人以上,但從未有正式數據。

中央集團軍與參謀本部都不希望記錄下這個戰敗恥辱,入侵蘇聯以來的首次挫敗。

紅軍的犧牲同樣駭人,僅僅是8月30日到9月9日間的攻勢,第24軍團投入突出部的13萬人中,就承受了32000人傷亡。

若是將7月中以來這個地區的傷亡都計入,恐怕超出數倍之多。

對紅軍而言,這不僅是第一次收復失土(雖然之後還是再失去),更是驗證深入打擊作戰概念的寶貴經驗。

在葉利尼亞,紅軍戰士重創過去令人聞之喪膽的裝甲部隊與黨衛軍帝國師,讓德軍的精銳單位幾至滅頂;雖然未能扭轉戰局,這場被遺忘了的戰役卻給紅軍在最黑暗的時刻帶來一線曙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