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角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怒涛滚滚般不可遏制的悲愤,诅天地咒神祗、雄浑不羁的气魄以及用整个灵魂倾诉出来的绝唱,绞肠滴血般痛苦的诘问,这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对于《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是当年曹操迎回汉家的蔡文姬,有的学者却持相反的观点,更有学者认为是董庭兰所作。


下面把各家说法分别叙述出来。

郭沫若作话剧《蔡文姫》,著文六谈《胡笳十八拍》,认为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的作者。

他说,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

郭沫若认为《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被胡骑所掳后所写的作品。

但是文史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作,主要理由有:其一,《胡笳十八拍》的描写,不合地理环境和历史事实。

第一,刘大杰等指出,在那时根本没有诗中所叙“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歌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那种汉兵与匈奴的争战不休。

说明作者并不了解南匈奴和东汉王朝的关系。

南匈奴已于东汉末年内附东汉王朝。

距离文姬所居的南庭匈奴河套地区尚远。

再者在建安八年文姬归汉,而曹操则在建安十二年平定三郡、乌桓,在时间上也不对头。

这与诗中“两国交欢兮罢兵戈”也不符。


第二,刘大杰等指出,汉末南匈奴分为二支,文姬可能被居河东平阳即今山西临沂的於扶罗、呼厨泉一支虏去。

而诗中“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不合地理环境。

第三,否定者认为,诗中有“戎羯”一词,而羯族是晋武帝后“匈奴别种入居上党以后才有的名称“,蔡文在五胡乱华之前预先知道是不可能的。

其二,不见著录、论述和征引。

刘大杰等人认为,汉《后汉书》、《文选》和(玉台新咏》以及晋《乐志》和宋《乐志》均无《胡笳十八拍》的记载,六朝论诗的人也没有称述,《蔡琰别传》也没有引用它的诗句。

由此断定,它是唐人伪造。


其三,关于风格、题材问题。

刘大杰等认为,从语言结构、音律对偶及修辞炼句上看,此诗具有和东汉诗不同的特征。

诗中“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两句,东汉诗中不曾有过炼字、修辞如此精巧、平厌如此谐调、对仗如此工整的。

在东汉诗赋中也没有“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这种错综句法。

用语方面,诗中“泪阑干”是唐时始有的词汇。

语句方面,“夜闻陇水声呜咽”是袭用北朝民歌《陇头歌辞》。

用韵方面,《胡笳十八拍》和曹植《名都篇》、《美女篇》的通押迥别。

先韵和寒韵不通押,也是唐人用韵方法。


有人指出,全诗1200多字,只有两联对仗工整,比起同期建安诗篇不算多,不能抓住两联就说它不是东汉风格。

而朱长文《琴史》卷四《董庭兰传》:“天后时,风州参军陈怀古善沈、祝二家声调,以胡笳擅名。怀古传庭兰。”沈即沈辽。

《崇文总目》载:“《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

沈辽早于陈怀古,陈怀古为董庭兰师。”


以上说法各有道理,到底《胡笳十八拍》为何人所作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未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