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边的记载,我们能看出,齐国看到魏赵交恶,趁机北扩,一直打到原来中山国最北端之灵丘,也就是后来的代地,中山国本来被魏国于公元前406年所灭,也就是说灵丘这个地方应该是魏国的领土,现在齐国军队被赵国军队败于灵丘,说明魏国已经从灵丘撤出,赵与齐在争夺灵丘,魏国的撤出、赵与齐的争夺都为中山复国创造了条件,所以中山国于此后复国。于是齐国在公元前385年与公元前384年趁魏赵关系不好对魏作战,魏国把主要的兵为放在了东方,与齐战于廪丘,齐国的一部分兵力北上攻占魏国所占之中山,一直打到灵丘,在这种情况下,赵敬侯摒弃前嫌,帮助魏国在灵丘和廪丘打败齐军。

魏文侯之世,团结三晋,先攻秦(公元前419——前408年),而后灭中山(前408年——前406年),再击齐(前405——前404年),最后伐楚(前400年——前391年),魏国领土得到极大扩张,韩赵也得到了部分土地。这从三国迁都能看出来。韩国于公元前424年从平阳迁都宜阳,公元前408年迁都阳翟,公元前375年又迁都新郑,可见韩国的一路东进。赵国于公元前424年从晋阳迁都中牟又于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赵国也在东进。魏国在公元前430年左右迁都到今河北临鄣、或是河北魏县一带,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魏国也是在一路东进。

本文我们接魏文侯之世,看一下魏武侯时期魏国的领土变化情况。《史记》记载魏武侯在位十六年,从公前386年到公元前370年在位,他是魏文侯的儿子,名击。魏武侯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君主,在文侯之时他就多次领兵出征,公元前412年,也就是魏文侯十三年,公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公元前408年击守中山。另外我们从他的谥号“武”也能看出来他是能征善战的,汉武帝不是谥号武吗?不过在魏武侯时,魏国疆土是在变小的。下面我们通过魏武侯时期的战争做一分析。

魏武侯之世,先是公元前386年与赵战,干涉赵君继位,埋下魏赵交恶之因。《史记魏世家》记载:“(前386年)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赵世家》记载:“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魏世家与赵世家所记载的赵敬侯元年作乱之人不一样,一个是公子朔,一个是公子朝。但过程是一样的。公子朔(朝)在赵敬侯即位那一年在赵都中牟发动叛乱想夺取君位,但没有成功,逃到魏国得到魏国支持,魏国出兵攻打邯郸(可见赵敬侯当时在邯郸),帮公子朔夺取君位,但没有成功。这件事造成两个后果:一是魏赵交恶;二是赵国在这一年迁都邯郸,因公子朔为乱,可能中牟遭到战争破坏,也有可能是因为中牟是突出于魏国包围之中的一块土地,赵敬侯担心自身安全,所以迁都邯郸。

公子朔为乱,不克奔魏,魏与之攻邯郸,

公元前385、384年魏赵与齐战,其间魏得赵援助。《魏世家》:(前385)二年,城安邑、王垣。《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纪》:城洛阳及安邑、王垣。《赵世家》: (前385年)败齐于灵丘(今河北省蔚县);前384三年,救魏于廪丘(今山东郓城县郓城镇西北19公里水堡),大败齐人。从上边的记载,我们能看出,齐国看到魏赵交恶,趁机北扩,一直打到原来中山国最北端之灵丘,也就是后来的代地,中山国本来被魏国于公元前406年所灭,也就是说灵丘这个地方应该是魏国的领土,现在齐国军队被赵国军队败于灵丘,说明魏国已经从灵丘撤出,赵与齐在争夺灵丘,魏国的撤出、赵与齐的争夺都为中山复国创造了条件,所以中山国于此后复国。魏国为什么要从中山国撤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魏赵关系恶化,魏国控制中山国的能力减弱,魏国通往中山国必须经过齐国控制的现在河北衡水与赵国控制的现在河北邯郸之间的狭长通道,并且魏赵关系恶化,魏国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对付赵国。第二,中山复国是齐国推动的结果,三晋不内乱的话,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齐国。而齐国要发展就只能是攻打燕国。这是后来历史发展的事实。于是齐国在公元前385年与公元前384年趁魏赵关系不好对魏作战,魏国把主要的兵为放在了东方,与齐战于廪丘,齐国的一部分兵力北上攻占魏国所占之中山,一直打到灵丘,在这种情况下,赵敬侯摒弃前嫌,帮助魏国在灵丘和廪丘打败齐军。可以说魏赵在这两年,面对齐国的进攻,又团结在了一起。而齐国北上占领魏之中山,又被赵国打败,魏赵联军又在南立的廪丘与齐大战(“大败齐人”),这就使北方成为无军队占领之真空区,中山趁机复国。可以说魏赵齐之间的战争为中山复国创造了条件。

从公元前383年,到公元前381年,魏赵在击败齐国之后再次开战,这次开战是因为卫国。赵在刚平筑城,以侵卫,使卫人不敢出都城(卫都在楚丘,今河南濮阳)。《史记》:前383年,赵筑刚平以侵卫。武侯四年,魏败赵兔台(今河北成安县西)。前382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赵刚平(今河南清丰西南)。前381六年,赵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河北省魏县南)。这次战争被称为“棘蒲大战”,虽有齐楚参与,但作战的双方当主要是魏赵。战争的结果是赵战了魏的棘蒲,魏占了赵的刚平。而齐国又乘机于公元前381到前380年北伐燕。

齐国乘魏赵大战于棘蒲之机于公元前380年再次北伐,这次由于中山已经复国,所以齐国指向了燕国。《史记》:(前380)魏武侯七年,齐伐燕,取桑丘(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南),三晋救燕,至桑丘。三晋面对齐国又神奇的联合在了一起,为什么说神奇呢,因为前381年,魏赵还在大战。三晋联合又打败齐于桑丘。

齐国的威胁消除后,魏赵再次开战。《赵世家》:公元前379年"赵袭卫,不克",又 "拔魏黄城(今河南内黄"。下一年,面对外敌,三晋再次联合。《魏世家》:前378九年,翟败我于浍(今山西翼城浍水)。齐威王初立。史家认为此狄即指中山,是中山复兴之始。《六国年表》:魏赵韩伐齐到灵丘(今河北省蔚县)。三晋伐齐至灵丘。《赵世家》:齐伐燕,赵救燕。前377武侯十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前376武侯十一年,魏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魏伐楚,取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前375武侯十二年, 魏伐取楚榆关。前373武侯十四年“燕败齐于林孤(今地不详,燕世家记为林营)。鲁伐齐入阳关(今山东宁阳县东北)。晋伐齐到博陵(今山东济州西)。我们从上边这些记载能看出,魏赵面对齐国伐燕的时候,是联合在一起的,包括韩国,说明三国在对齐政策是一致的,但魏赵矛盾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卫国。赵国北伐中山,南侵卫国。而魏国发展的方向也是南方,不愿把卫国让给赵国。可以说魏国丢掉了北方原来所占中山之地,中山在齐国的支持下复了国,与齐国结成同盟,对抗燕赵。这从中山国的考古挖掘中也能看出来。而此时的魏国在南侵楚国,占了楚国的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和榆关。东侵齐,至博陵(今山东济州西),魏国的大梁周围领地在继续扩大。

从公元前372年形始,魏赵矛盾再次扩大,前372,赵伐卫,取七十三邑,魏败赵于蔺(山西离石)。前371十六年,武侯卒,子营立,是为惠王。到魏惠王时,三晋联盟破裂。而在魏武侯之世与秦无战争,是由于秦献公流亡之时受魏恩答应魏武侯之世不侵魏,同时秦同需要休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