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我國曆史中第一位平民皇帝,同時也是歷史中第一位開始就大字不識一個的皇帝,因爲後來的起事,他變得看不起讀書人,因此曾經拿着讀書人的帽子當尿壺,看到這樣的行爲。因爲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十分不尊重讀書人的皇帝。但是劉邦曾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的劉邦並不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先秦的時候,劉邦就不是一個好學的人,又到了亂世,又恰逢秦朝時期焚書坑儒,禁止民間百姓讀書,於是劉邦高興壞了,於是認爲讀書無用。但是他手下有兩個知名的讀書人,一個酈食其,一個張良,兩個人也都受到了劉邦的重用,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先看一下酈食其,想要面見劉邦的時候他自稱自己是高陽當地的儒生,劉邦知道後表示不見,但是酈食其也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於是自稱高陽酒徒,劉邦又非常的喜歡喝酒,於是兩個人見面了,到了劉邦的面前後,酈食其也不客氣的批評劉邦,本來劉邦就很狂妄,但是酈食其更加的狂妄,於是酈食其得到了劉邦的賞識。

張良和酈食其不一樣,因爲張良和劉邦兩個人見面的時候並不是單獨的會面,這個時候張良手中是有兵的,又恰恰當時兩支部軍隊起義都沒有多久,兵力都不多,劉邦就會把張良看做和自己一樣是一方起義軍首領,這也就意味着,劉邦並沒有把張良看做儒生。

酈食其被稱作高陽酒徒,張良和劉邦會面的時候是起義軍首領,也就是說,雖然是兩個都是儒生,但是劉邦並沒有把這兩個人當做儒生。劉邦也就依舊是看不起儒生,到了國家統一之後,劉邦身邊的一個能言善辯的人陸賈,這個人的嘴是非常厲害的,他看到劉邦不愛讀書是非常痛心的,於是就經常勸說劉邦讀書。要知道劉邦是非常討厭讀書的,經常有這樣的人在自己的耳邊勸自己讀書劉邦肯定是不高興的,於是就反駁陸賈的言論,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意思是天下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靠着《詩》《書》天下打的下來嗎?。陸賈就反駁了,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這句話中用前代的商湯王和周武王,來說文治和武治同樣重要。劉邦雖然不愛讀書,但是他是很聰明的,知道了讀書是有用的,於是他就因此十分重視讀書的重要性,這也就出現了文章開篇的那句話,勸告自己的兒子努力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