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据航空报披露,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自主研制的某红外抑制器成功顺利通过鉴定审查。该媒体称,“该项成果的应用,将有效提升国产直升机应对来自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威胁,提高直升机飞行安全。”据国内公开资料披露,我国的直升机红外抑制器至少已研发装备了两代半到3代,第一代红外抑制器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装备的SA-342L1型“小羚羊”武装直升机上所用的发动机排气偏转器。这种排气偏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滑油散热器的冷却气体与尾焰热排器混合来降低一定的温度,并利用排气引射弯曲混合管来遮蔽发动机的高温部件,来对抗1.7至2.8微米波段红外寻的防空导弹。第一类红外抑制器在武装直升机上的应用,使萨姆-7,红缨-5之类的早期红外制导单兵便携防空导弹的威力大为降低。随着第二代防空导弹红外导引头逐渐改为3至5微米波段,排气尾焰的温度成为主要红外跟踪目标,上述红外抑制器基本丧失对抗能力。

第二代红外抑制器的典型应用是我国武直9直升机上所用的波瓣红外抑制器,该红外抑制器主要原理是利用发动机排气的动量抽吸环境冷气与热喷流掺混,来降低排气尾焰温度。某公开资料称,武直9的波瓣红外抑制器可把3~5微米范围内的原始红外辐射信号减少39分贝,使喷管外露壁面和排气辐射减少95%,出口尾焰温度仅为60到100摄氏度,但发动机功率损失较大,约为2.5%左右。

在其基础上,我国的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也纷纷采用了波瓣红外抑制器,并在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采用气膜冷却排气管壁面,中心体遮蔽内部高温部件等技术,近一步降低红外辐射特性。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二代半水平,与美国的阿帕奇AH-64武装直升机技术水平不相上下,但与美国研制成功但未装备部队的科曼奇RAH-66隐形武装直升机的红外隐身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公开资料推测,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自主研制的某红外抑制器应该属于第三代产品,其红外冷却效率与第二代或二代半产品相比有了大幅提高,除采用一级、二级冷气系统,波瓣引射原理混合冷却降低排气尾焰温度外,还引入直升机旋翼下洗气流来进一步降低尾气排气温度。

并且最后又引入发动机防砂余气来大幅降低整个主旋翼下洗混合气流的温度。经上述多重冷却措施后,1.7至2.8微米,3至5微米和8至14微米三个波段的红外特征大约为武直-10直升机的1/4至1/2,大幅缩短与科曼奇武装直升机红外隐身差距。由于第三代红外抑制器必须与直升机融合一体设计才具有最好的效能,这样不仅不影响整机气动外形,不增加飞行阻力,并且又不影响发动机排气系统的性能,导致发动机功率损失。因此除可能装备我方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重型隐身武装直升机外,最新研发的直-20通用战术直升机,直-18宽体机也很有可能采用,作为我国新一代隐身重型武装直升机三大隐身核心技术之一,某红外抑制器达到与美方隐身黑鹰和RAH-66隐身武直相当的技术能力,为我国新型隐身重型武装直升机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应该说,正在研制的10吨级某新一代隐形武装直升机已经呼之欲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