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認識易經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1.《易經》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高度濃縮,有着像天書一樣的神祕,像原子、夸克一樣生命粒子的凝練。一直以來我們忽略它,不是因爲它不重要,而是我們太難理解它,掌握它,又有許多人又強加給它迷信、玄學、僞科學的大帽子。

2.易經講的天人合一,原來和現在講的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完全一致啊!不過這個天包涵的內容意義更廣泛一些。

3.易爲陰陽,易的三大原則就是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就是說簡單實用,這個是不是和我們常說的“懶人改變世界”一個道理呢?變易就是改變,動態的發展過程。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道理!不易說白了就是我們總結到的真理,就像太陽總會“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這個是亙古不變的。

4.伏羲仰觀天文,以畫八卦,故日月星辰之行度運數,十日四時之屬,凡麗於天之文者,八卦無不統之。

《周易·繫辭下》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所謂“觀象於天”,即是說《周易》卦象和爻辭與天象有關。具體地說,《周易》乾卦爻辭,就是與軒轅星座密切相關的。《周易》反映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日月爲象”。

《周易·繫辭下》曰:“仰以觀於天文,俯於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是說古人通過仰觀天文和俯察地理而弄清了明顯和不明顯的事物。《周易·繫辭上》強調以日月之意義來闡述陰陽,就是以一陰一陽之道比擬天地、四時、日月,而又以陰陽配日月,作爲闡述陰陽之道的重點。古人觀察天上的日月星辰、雷風霧霓等氣象內容。四象,古人將東、北、西、南四個方向劃爲四部分,將全天二十八宿劃分到四方,每方爲七個星宿。並根據這四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以與之相像的動物形象,左方青龍,右方白虎,前方朱雀,後方玄武來命名,稱作四象或四陸。

在我國的古代傳說中,伏羲氏以太陽紀日,女媧以月亮紀日,黃帝取星象於四方,堯舜建辰於天極,都是古代先賢“法天取象”、對天象最原始的觀察與考究。據文獻記載,遠在四千多年前,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天人合一,正是建立在對天象的長期觀察基礎之上的結論。這一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並由此而形成的崇天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當時“觀天象”的目的,無非就是爲朝廷占卜吉凶和編訂曆法,還有爲農業生產服務。

南陽魯翁說:“元亨利貞”是天道週期文字符號,與“春夏秋冬”斗柄運動狀態相對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乾坤兩卦皆有“元亨利貞”四字,表明乾坤共同作用於天道週期的過程。

在古代漢學中,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占星術與陰陽五行概念的思想,其中“觀象於天,法類於地”的思想成爲易學的核心理念。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使占星術加劇了對國人思想的影響。

這說明《易經》與天文曆法息息相關,古人研究《易經》除了有現在大家瞭解到的占卜預測之外,最關鍵的還應用於實際的農業生產活動,因此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情。

這樣不難理解《西遊記》第九回裏的一段:

唐貞觀十三年,長安城裏的課卦的先生袁守誠爲涇河龍王卜的一卦:“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作爲可以寫出《推背圖》的袁天罡的叔叔也着實不足爲奇啊!講到這裏,有興趣研究袁守城如何佔得這個雨數的易友底下有時間了我也可以將具體的方法講給你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