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说过,奉天这个地方有阶段凤翔和泾原两处军事联系的功能,之前凤翔是朱泚的驻地,此时朱泚在长安就要称帝,凤翔这个大本营他不可能不有所动作了。这里的扶风就是凤翔。

接上期《大唐名臣段秀实被害于逆贼朱泚之谜》


目录

1李昌巎从少府监调京畿渭南节度使

2德宗为什么还想去凤翔避难?

3凤翔兵变,张镒被杀

4凤翔地理形势概况

5凤翔军事史之从先秦到南北朝

6安史之乱到五代

7宋金富平之战

8凤翔总论:既是咽喉又是腰膂的关中中枢

9令狐派的齐映和卢杞的关系

10江南士族派的齐抗

11商州降朱泚


段秀实被杀引起了连锁反应。

奉天马上采取了积极备战的防御措施,因为知道,打仗已经不可避免了。

1李昌巎从少府监调京畿渭南节度使

建中四年,九月壬子日,以少府监李昌巎为京畿、渭南节度使。总的来看,结合《新唐书百官志少府》:

少府

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掌百工技巧之政。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钱、互市等监。供天子器御、后妃服饰及郊庙圭玉、百官仪物。凡武库袍襦,皆识其轻重乃藏之,冬至、元日以给卫士。诸州市牛皮、角以供用,牧畜角、筋、脑、革悉输焉。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丞六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给五署所须金石、齿革、羽毛、竹木,所入之物,各以名数州土为籍。工役众寡难易有等差,而均其劳逸。主簿二人,从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上。

少府总的职责是今天工业部的职责,负责各种物品制造,首先是供应皇家的物品的、需求的制造生产。但是从制造看,还有军工制造和储藏的职能,也就是负责武库的看管。 其次,少府还负责冶炼业,类似过去的冶金部。此外,还负责铸造钱币,是今天的国家印钞厂的功能。再者,还负责互市,就是今天的外贸部。外贸,铸币,冶金——如果考虑到盐铁专卖——皇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财富是非常巨大的。当然这些可不都是皇家消费,比如军工方面,就是直接供应军队的。这也是古代皇家控制军权的一个手段——把后勤军需控制在自己手里。

由于要防守,所以就特别需要守城的工具,当然军队也需要兵器铠甲一类,这样,皇家的工业部的任务就非常的重了。

李昌巎这个人《两唐书》没有他的专门的传记,生卒年不详,陇西(今属甘肃)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就是后来的崔宁,我们后面会讨论到此人——杀节度使郭英乂,据成都,自称留后。邛州衙将柏贞节、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衙将李昌巙等兴兵讨旰,西蜀大乱。

《旧唐书郭英乂传》

郭英乂,先朝陇右节度使、左羽林军将军知运之季子也。少以父业,习知武艺,策名河、陇间,以军功累迁诸卫员外将军。至德初,肃宗兴师朔野,英乂以将门子特见任用,迁陇右节度使、兼御史中丞。既收二京,征还阙下,掌禁兵。迁羽林军大将军,加特进。

所以这个人是关陇贵族一派的。崔旰是河北博陵崔氏一系,两个人的四川之争其实就是关陇贵族和河北崔氏的地盘之争。

之后朝廷派去的杜鸿渐不敢讨伐,朝廷只能任命崔旰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柏贞节为邛州刺史,杨子琳为泸州刺史,各罢兵。

所以我估计,剑州衙将李昌巙起码也可能升任了剑州刺史。别人都升了官,何以他还是老样子?

剑州,其疆域基本上以今四川省剑阁县为主体,盛时包括今梓潼县、江油市东部等部分,以境内的剑阁(即当时的剑阁道)而得名,州治位于普安县(今剑阁县普安镇)。这里是传统上关中入四川的重要通道。让宗室在这里镇守是再靠谱不过。


剑州

而他和崔宁对阵,说明他的立场是反对崔氏家族的。

之后,唐大历八年至十四年(773~779年),他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今桂林)刺史兼桂管防御观察使。在广西地区为当地文教做出了巨大贡献。

之后还做过荆南节度使,《新唐书本纪第七》:

建中二年,八月,剑南西川节度使张延赏、东川节度使王叔邕、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耽、荆南节度使李昌巙、陈少游讨梁崇义,以李希烈为诸军都统。

在之后估计就上调到少府了——因为朝廷要为前线巨大的军事开支做准备,让皇族来管少府是个非常好的点子,在说他是有军事经验的人,这样在德宗逃到奉天的时候,再来担任京畿和渭南节度使也就是在情理之中。

另外,提高了皇族的军权。此时,这个人事变动似乎不涉及到其他更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人事任命完全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事任命。

李昌巎的任命,加上段秀实之死的消息,又引起了凤翔、陇州、泾原的解链反应。


2德宗为什么还想去凤翔避难?

前面说过,奉天这个地方有阶段凤翔和泾原两处军事联系的功能,之前凤翔是朱泚的驻地,此时朱泚在长安就要称帝,凤翔这个大本营他不可能不有所动作了。

 当初,德宗到了奉天之后,认为奉天太狭小,上以奉天迫隘,打算再去凤翔。户部尚书萧复听说,连忙求见,:''陛下大误,凤翔将卒皆朱泚旧部下,其中必有与之同恶者。臣尚忧节度使张镒不能控制他们,岂能以陛下銮舆蹈不测之渊乎!?''德宗答复:''吾行计已决,试为卿留一日。''没料到正是多耽搁这一天,第二天就收到了凤翔发生兵变的消息。


奉天到凤翔

其实这里有点小奇怪,就是,这里本是数年经营之处,而朱泚旧部都在凤翔,德宗当然是知道的,何以忽然提出要去凤翔呢?

我怀疑是德宗收到了威胁,或者说这里有人对德宗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让德宗感到这里不安全。可是德宗如果走了,那么就意味着随驾的贵族们就等于放弃皇权了,而皇权才是未来的财富的保证,世界上还有比将皇帝抓在手里更能得到富贵的好事吗?

德宗想离开奉天这件事与前面安排李昌巎为渭南节度使和京畿节度使不无关系。


3凤翔兵变,张镒被杀

此时的凤翔代替德宗看管的是凤翔节度使、同平章事张镒,我们前面说了,他是个儒家士族一派的。性格毕竟慢,又喜欢做表面文章,且不懂军事,听说德宗到了奉天,就要去迎驾,然后将一些财物送到奉天行在,好供德宗用。凤翔有个刺头,后营将领李楚琳就,他是朱泚一派,朱泚对他很是厚待,自然也是从幽州来的幽州兵,性格剽悍,军中很多人都怕他。当时行军司马行军司马齐映与同在这里作幕僚的同族齐抗对于张镒进言:''不去楚琳,必为乱首。''

张镒就找了个借口命李楚琳出屯陇州。李楚琳其实已经得到朱泚方面的消息和张镒相干什么了,虽然领了军令,可是找个借口没有按时间准时出发。张镒方全的是想着迎驾的事情,以李楚琳已经走了。李楚琳没有走这么大的事件居然没有向他汇报。足见,张镒早就掉入了人家幽州兵的包围之中——他连正常的信息都得不到,发过来说人家要不走,他也没有辙。结果李楚琳半夜与来自幽州的同党作乱,张镒缒城而走,让乱兵追上,杀之,他的判官王沼等皆死。齐映自水洞逃出,齐抗为家奴背着也跑了出来——逃命还得让人背着,真是够无用的。

就这样,凤翔丢了。凤翔的幽州兵等于正是向朝廷叫板了!朱泚和朝廷就以这样的方式开战了。

齐映、齐抗逃到奉天,德宗任命齐映为御史中丞,齐抗为侍御史。

李楚琳自为节度使,降于朱泚。陇州刺史郝通也投降了李楚琳。奉天西部立刻感受到了巨大军事压力了。


凤翔历史图

朱泚有的是钱,早就将这里的将领兵丁喂饱了。

4凤翔地理形势概况

凤翔,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千米。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

顾祖禹简述凤翔地区沿革:

始皇并天下,为内史地。汉初为雍国。二年,更名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主爵中尉。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右扶风。后汉因之。三国魏为扶风郡。晋因之,惠帝初,改曰秦国。后魏置平秦郡,寻又置岐州。西魏改郡曰岐阳,而州如故。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改州为扶风郡。唐仍曰岐州。天宝初,亦曰扶风郡。至德初,改为凤翔郡。明年,又升为府。寻复为凤翔节度使。五代因之。唐末,为李茂贞所据。

府居四山之中《志》云:府境四围皆有高山,而中实坦平。春秋时谓之故雍。四面积高为雍也,五水之会五水,汧、渭、漆、岐、雍也。《志》云:府境自大散关以北,达于岐、雍,夹渭川南北岸,沃野千里,所谓秦川也,陇关西阻,益门南扼,当关中之心膂,为长安之右辅。

首先,顾祖禹指出凤翔府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是四面是山中间平坦的的盆地。接着引所谓《志》,应该是凤翔府的府志。


凤翔卫星地图


凤翔地形图,纸质版


凤翔县城卫星图


凤翔地势图


凤翔纸质版,

汧水,我们之前介绍过了,就是现在的千河。渭水我们就不介绍了。

漆水,即今漆水河,古称杜水、武亭水,全长250公里,源头在麟游县境内,由杜水、澄水和御家河三条大的支流汇流而成。是麟游境内最大河流。漆水从麟游出境自店头种金坪入永寿县,亦称好畴河,流经店头、仪井至坡龙头村米家河入干县境内,流程30.7公里。经羊毛湾、龙岩寺,于龙塘口出峪直泻至临平镇出境。漆水由游凤镇岸底村入武功县境内,东南行,经游凤、苏坊、武功镇,至白石滩汇入渭河。

雍水是𣲗水的开始的河段,𣲗水也称𣲗河,古称沮水,武功县段俗称后河、小韦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漆水河的支流。源出陕西凤翔县西北雍山下,为雍水,东南流经岐山县西为𣲗水,又东经扶风至武功县会漆水入渭。

岐水,很可能是指横水。有人认为今“岐山县南的横水”即古岐水。因“岐”与“姬”发音相近,可相互通假。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顾祖禹凤翔府下面也没有岐水,而是有横水的解释:“横水府东南三十里,亦谓之横渠。东南流,至县界,入于渭。俗呼为夜义河。唐天复二年,朱全忠引兵赴凤翔。其前军自县趣宝鸡,至石鼻。又前至横渠,军于凤翔城南十里,是也。又有邓水,出府北二十里之黄花谷,下流合于横水。”

总之这里不仅土地平坦而且水流众多,是农耕和放牧都非常好的地方。四面有高山,就是东南通长安没有大山。总体安全赶毕竟强,有利于防卫。


5凤翔军事史之从先秦到南北朝

周太王迁岐而肇基王迹。秦德公居雍而寝以盛强。汉高自汉中出陈仓,定三秦,而帝业以成。光武略定扶风,遂以削平陇、蜀也。

顾祖禹指出这里是周秦汉三代成就霸业的地方。地理位置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着他指出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在曹魏时,扶风尤为重镇,往往缮兵储粟以阻巴蜀之口。虽诸葛武侯之用兵,不能越陈仓及而与魏争。

这里的扶风就是凤翔。也就是说三国时期魏蜀争雄,双方顶牛的地方就是这里。这里是双方竞争的焦点和顶点。特别点明这里是储备军粮的地方,而在前线储备军粮就意味着这里是防御重点。由于曹魏在这里重兵把守,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打入不了关中,用不了以关中控制河南的传统战略。接着他指出西晋短暂时期的特点:

自晋以后,梁、雍多事,得失轻重,恒在扶风。

其实在三国末期,还没有灭吴的时候,关中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已经成为晋王朝的西部安危大患。我们后来说五胡乱华,其实在西晋前期,就是司马炎在的时候,西部就已经很紧张了。羌族,鲜卑族,氐族的人口和势力发展都很快。西晋只是勉强对付而已,相反,拘守在山西的匈奴人已经不是很强大了。总之,如果要使关中稳定,那么凤翔一带必须控制住,否则关中难以稳定。

迄南北朝之季,要未有岐州被祸而关陇诸镇得以晏然者。

这是对南北朝时期凤翔地区重要性的总控。


6安史之乱到五代

接着重点提出天宝之乱之后的凤翔地区的作用:

唐天宝之祸,凤翔克全,卒为收复两京之本。肃宗因建西都,与太原、江陵,并为陪辅。

这是肃宗收复两京时期凤翔的作用。顾祖禹指出凤翔成为收复两京的根本所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之后的作用是针对于吐蕃入侵:

又其时吐蕃恣横,荐食河陇,保固西陲,亦惟恃凤翔。

这点我们就不多讲了。总之凤翔还有抵御青藏高原下来的吐蕃势力的功能,所以其战略影响力是非常远的。而后是中晚唐时期。

历朱泚、黄巢之乱,凤翔皆能首撄贼锋,东收京邑,南固蜀口。

这里就提到了我们在讲的朱泚兵变。朱泚兵变和后来黄巢起义,顾祖禹认为,凤翔都首先起到了和对手交锋的作用,也就是屏卫京师的作用。这里说的南固蜀口应该指的是陈仓口,是陈仓道北口。

接着指出唐末。

唐之末也,李茂贞实擅有岐州,纠合叛帅,肆其披猖。朱温乘之,遂易唐祚。然计关中诸镇,其后亡者,亦惟茂贞耳。

这里其实有两点,一是凤翔丢失之后,唐王朝也就灭亡了,从倒推历史看,凤翔可真正是关乎李唐国本。其次是,就因为是占据凤翔,所以关中诸侯最后灭亡的也是李茂贞。我们也只有从李唐灭亡的角度反推看,才知道这个凤翔对于李唐是多末的关键了。

王建以全蜀之力,屡争凤翔而不能得也。后唐庄宗既并凤翔,命将南下,蜀遂以亡。终五代之世,凡两川有事,必先凤翔,岂非制驭梁益、凤翔为绾毂之口欤?

五代争雄,凤翔也是关键点,其实可以参考前面魏蜀争雄的案例。绾毂之口指处于中枢地位,能起控制、扼守作用。

7宋金富平之战到明朝收复陕西

南宋富平之败,凤翔不保。女真列屯置戍于此,宋虽数战,卒不能越散关而北。

富平之战是中国南宋时期和北方金国为争夺川陕地区(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爆发的拉锯战,金国大举进攻南宋川陕地区,南宋方面是锐于抗金而又短于用兵的张浚。公元1130年(天会八年)八月,张浚发布攻金檄文,命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环庆路经略使赵哲收复麟州、延州,初战告捷,使张浚更加轻视金军。金朝闻宋军反攻,急命完颜宗弼率精骑2万由洛阳驰援陕西;命完颜娄室率军数万由河东进至绥德军(今陕西绥德),阻遏宋军东进。九月,刘锡率5路宋军进抵富平地区,完颜宗辅率金军进至富平东下部县。宋军部署既定,诸将建议应乘完颜娄室军尚未赶到,金军未能合兵之机,各个击破,先行攻击完颜宗弼军,张浚自恃兵众势雄,稳操胜券,骄傲轻敌,互不协同,以致大败。金军及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一举获胜,导致南宋关中大部分地区丢失。

及蒙古入凤翔,东取京兆,而女真危迫,又南窥汉中,而宋亦岌岌矣。

这里的女真指的是金朝。蒙金凤翔之战

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金元光元年十一月,木华黎渡河,克同州(今陕西省大荔)、破蒲城(今陕西省),直趋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攻城不利,遂遣蒙古不花统先锋军转攻凤翔(今陕西省)。蒙古军行至浍水,与金兵马都总管判官马庆祥、治中胥谦军相遇,两军交战,金兵不利,马庆祥、胥谦战死。十二月,木华黎亲率大军数十万围攻凤翔,数百里间,遍设营栅。金廷以知凤翔府事完颜仲元兵力不足守御,遣左监军赤盏合喜救援,又以同知临洮府郭斌总领军事。郭斌长于应变,自冬经春四十余日,奋力作战,多有战功。木华黎攻城月余不克,于是解围,循渭水南,遣蒙古不花抄掠风州(今陕西省)而还。这里顾祖禹指出虽然凤翔没有丢,可是金和南宋都很危险了。

元末,李思齐守凤翔以拒蜀。明师入关,即西向凤翔,思齐北走。于是南收汉沔,蜀人遂不能固其藩篱也。

李思齐(1323年-1374年),字世贤,罗山人,元末明初将领。

李思齐最初与察罕帖木儿(又名李察罕)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拥兵陕西长安,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进攻数次,都不得以攻破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思齐降明。当然丢失了凤翔,大明的军队也就解决了四川。几乎是与过去一套路子。


8凤翔总论:既是咽喉又是腰膂的关中中枢

说者曰:繇陇坂而东至凤翔,则控京兆之咽喉;繇大散而北出凤翔,则绝秦川之要膂。若其西上秦、陇,守险阻以攻瑕捣虚,南下梁、洋,席富饶以出奇制胜,可耕可屯,宜战宜守。规关中者,此其先资也。宋祁曰:岐州地形险阻,原田肥美,物产富饶,自昔兴王之地,而可置得失于度外欤?

这里是对这里的总论。“繇陇坂而东至凤翔,则控京兆之咽喉”首先指出凤翔是长安的咽喉的位置。这里说的陇阪就是陇山,从陇山到长安,凤翔正处在咽喉所在。这里是千河河谷西去渭河河谷到天水,然是往南去陈仓道入四川,这里是十字口。

其次“繇大散而北出凤翔,则绝秦川之要膂。”这里的大散是大散关,也就是陆游诗里面说的“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大散关位置图)

这里是说散关往北去,那么凤翔就处在类似人的腰部的位置。这是因为从凤翔往北到宁夏固原就是古代的回中道大体路线。修筑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南端起今陕西省陇县北,沿北河经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神峪河乡下关村后向东经东华镇到达平凉的四十里铺,过镇原、新城镇、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和古城镇,逾萧关至固原原州区。是秦汉时期由陕入陇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曾四次途径回中道巡查陇东民情,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陇关道逐渐成为由经陇州入陇进入秦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入陇地位逐渐被取代,但作为一条连接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宝平高速火烧寨至平凉段规划路段大致路线即经过了古回中道。


从陇县到固原,回中古道路线参考


关中南北之腰,凤翔

这里实际上是将陈仓道和会中道联系看的。

在此地理优势上,顾祖禹提出如何使用这里的建议:就是以凤翔为根本,或者,西受秦陇,即天水和陇县,那么就可以“攻瑕蹈虚”,乘敌人防备不严的空虚,进攻敌人的弱点。瑕:缺点,弱点。这里是夯实根本,可进可攻的打法,因为这里十字路口,你不知道究竟要走那条道,所以可以可以使用奇兵乘虚而入。向南则可以攻打今天汉中地区的梁州和洋州。

这里非常利用耕作,农耕和军屯都是好地方。总的看是可攻可守。之所以可以守,这里有利于农耕是重要条件。所以,如果想占据关中,这里是必须先规划谋取的地方。借宋祁的话说这里是兴王之地。

当然这么好的地方,自然也是非常有利于商业的,从顾祖禹的话来看,凤翔几乎是关中的第二个核心点。所以我们讲的朱泚占领这里就是和他的商业利益密切相关。反过来说,唐王朝在这么重要的地方都没有控制住,足见控制力衰落到什么程度。再进一步说,德宗想到凤翔避难,也绝非没有道理。只可惜,这里你没有控制住。

自然凤翔丢失,就为奉天的德宗带来极大的被动了。


9令狐派的齐映和卢杞的关系

齐映、齐抗兄弟跟着德宗不是没有原因的。齐映、齐抗兄弟跟着德宗不是没有原因的。《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八十六》

齐映,瀛州高阳人。父圮,试太常少卿,兼检校工部郎中。映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辞,授河南府参军。滑亳节度使令狐彰辟为掌书记,累授监察御史。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因妻以女。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河阳三城使马燧辟为判官,奏殿中侍御史。建中初,卢杞为宰相,荐之,迁刑部员外郎,会张镒出镇凤翔,奏为判官。映口辩,颇更军事,数以论奏合旨,寻转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德宗在奉天,凤翔逼于贼泚。镒懦缓不晓兵家事,部将有李楚琳者,慓悍凶暴,军中畏之,乘间将谋乱。先数日,映与同列齐抗觉其谋,乃言于镒,请早图之。镒不从映言,乃示其宽大,召楚琳语之曰:''欲令公使于外。''楚琳恐,是夜作乱,乃杀镒以应泚;军中多为映指道,故得免。因赴奉天行在,除御史中丞。

文字不长,算是极短的简历。首先他是河北人,是瀛洲高阳人。这是河北藩镇非常核心地带,基本是魏博节度使的人。这是朝廷在拉拢这些地区人的表示。而这些地区的人已经不是高门大姓了,是下层寒族代表,所以他的话,张镒也根本听不进去,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壶去。其次他和令狐彰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令狐彰的女婿。前面我们提到德宗的舅爷吴溆就和令狐家有着重大关系。而令狐家的儿子此次是德宗的重要的卫戍部队的将领,是绝对获得皇室信任的势力。因此,齐映去凤翔协助张镒自然是德宗的意思。此时在皇帝身边令狐氏一派势力不小,而且和皇家有着复杂的关系。离开令狐彰当了名将马燧的判官,而后居然受到卢杞的推荐。这说明他和卢杞是一派的人。令狐彰是安禄山反唐势力最早反正归唐,是李唐的忠臣,卢杞就是和这样的势力结合在一起,你说卢杞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其实这样的人根本就用不到卢杞推荐,因为人家和德宗的老舅爷吴溆必然有联系的。


10江南士族派的齐抗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八十六》载齐抗:

齐抗,字遐举,天宝中平阳太守浣之孙。父翱,一命卑官卒,以抗贵,累赠国子祭酒。抗少隐会稽剡中读书,为文长于笺奏。大历中,寿州刺史张镒辟为判官,明闲吏事,敏于文学,镒甚重之。建中初,镒为江西观察使,抗亦随在幕府。三年,镒自中书侍郎平章事出镇凤翔,奏抗为监察御史,仍为宾佐,幕中筹画,多出于抗。德宗在奉天,镒为李楚琳所害。抗奔赴行在,拜侍御史,旬日改户部员外郎。宰相萧复为江淮宣慰使,以抗为判官。

从履历看他是张镒的人。从他少年在会稽剡中读书,而后为宰相萧复判官,可以确定 齐抗是代表江南士族利益的。这点与齐映大为不同。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太子太师萧嵩之孙,南梁武帝萧衍之后。父为公主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朱泚内乱,萧复护德宗逃至奉天。是年农历10月,萧复被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因弟萧升妻郜国公主(唐肃宗女)淫乱案,萧复受株连,被贬至饶州(江西上饶),次年农历5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11商州降朱泚

西北凤翔陇州反唐降于朱泚,同时,在长安的西南的商州也发生叛乱:

商州团练兵杀其刺史谢良辅。


(从长安,经商州到南阳)

拿下商州,一方面和南阳结合了,南阳是李希烈的地盘,这样,朱泚后顾无忧。西南大门一关,现在朱泚就准备踏踏实实当皇帝了。此外,西南战略大通道彻底掌握在朱泚手中了。朝廷是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