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湖

  凤翔古称雍,是周室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是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在凤翔祭祖加冕,春秋五霸秦穆公在此建立赫赫霸业。

  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苏轼有诗云:“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北宋仁宗嘉佑六年,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倡导官民疏浚扩池,种莲植柳,建亭修桥,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之遥,更名为东湖,沿用至今。

  东湖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历代均有修葺,现占地约20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有古建筑30多处。三十年后苏轼又在杭州疏浚了西湖,两湖南北遥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君子亭

  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亭子修好之后,他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在古人眼里,荷花和竹子都是君子的象征。苏轼又自许为君子,于是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取名为君子亭。后来有南方人魏琪到湖中游玩,提写一副对联:两岸回环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更是点明君子亭的意蕴。

  喜雨亭

  喜雨亭是苏轼所建,原址在凤翔府衙内,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文章政绩,迁建于东湖,牌匾是苏轼亲手所书。

  宋朝嘉祐七年,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自然灾害一直比较严重,特别是天气干旱少雨的现实,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地方官,苏轼关心民间疾苦,在人民痛苦的生活面前,有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惭愧,希望消除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因此他就多次代替太守四处求雨,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但求雨未果。苏轼也是一个比较求真务实的人,他仔细翻查以前的材料,发现在宋以前唐代将附近的太白山雨神封为公爵,而到宋代被封为侯爵,低了一等,所以他上书朝廷,请求为太白山雨神恢复公爵之位,也许是上天真的被人们的真诚所感动,果真下了三天大雨。苏轼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高兴地为他刚建好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这篇文章以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为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为民造福的这场大雨的喜悦之情,其中对百姓的关切,对官员一心为民真诚求雨的赞美也溢于言表。

  宛在亭

  宛在亭也为苏轼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诗也。诗经秦凤中有一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伊人宛在”之意。

  春风亭

  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在明、清时代,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美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古人游历东湖一大乐事。

  苏文忠公祠

  苏文忠公祠,据清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而现存的“苏文忠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仝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轼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

  凌虚台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衙内,为北宋太守陈希亮所建。台与室同意,本意指用土方筑成的正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苏公祠时,见苏公祠左侧地势宽阔,就将此台迁来至此。凌虚台上建有适然亭,为知府熙年所建,后来台存亭毁。民国九年(1920年)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重修。

  关于凌虚台的创建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陈希亮是苏轼妻子王弗的同乡,陈希亮任凤翔太守期间,每逢在衙内闲情散步时明知廊外有鸡峰山和太白山,可是总也看不到,于是嘉佑八年,他在后院修了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闲暇时好观望四野的风景。凌虚台修好后,陈希亮让苏轼写一篇文章刻石留记。陈太守军人出身,待下属十分严格,可年轻好胜、恃才傲物的苏轼就不愿屈从,于是两人之间经常闹矛盾,苏东坡便在《凌虚台记》中暗含讥讽。文章大致说凌虚台修在凤翔,凤翔这个地方是周秦汉唐的故址,周秦汉唐的宫殿早就没影了,凌虚台总有一天也会灰飞烟灭。建筑尚且如此,况且人事乎?讽刺陈太守官高位显并不足恃。陈希亮看了这文章毫不介怀,一字未改命人刻于石上。也许,陈希亮就是要让少年得志的苏轼明白他的一番良苦用心,后来苏轼也意识到自己当时年少气盛,对官场、对世事的认识很肤浅,就又写了一首《凌虚台诗》("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同刊于台上以表示自己的懊悔之意和对陈希亮豁达气度的褒扬之意。

  鸳鸯亭

  鸳鸯亭是清同治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李慎委托而创建。鸳鸯亭建于桥上,桥中央为六柱双顶亭,连为一体,好似一对鸳鸯屹立于湖中。鸳鸯亭彩绘有苏轼与夫人王弗夫妻恩爱的故事图案。王弗16岁嫁给19岁的苏轼,王弗知书达礼,温柔贤惠,对苏轼的事业以及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两人感情一直很好,遗憾的是,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十年,王弗便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离开了人世,苏轼在她的坟茔旁亲手种植了三万株短松树以记哀思,苏轼还悲亡妻三年不作诗赋。又过了十年,苏轼为亡妻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中写到他在梦中见到了妻子王弗正座在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咋见惊喜万分,本有千言万语但此时此刻二人只有默默注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霎时间千行热泪夺眶而出。表达了对妻子的哀思之情。于是后人套建这座小亭来纪念他们夫妇。

  洗砚亭

  相传苏轼幼年在他的家乡眉山县纱觳镇“来凤轩”读书,与弟弟苏辙一块儿玩耍时,在地上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质地特殊,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颜色呈浅碧色的,布满星似银点,敲击有清脆悦耳的声音,非常地吃墨,是一种上等的砚台材料。父亲苏洵于是特地请玉匠雕琢成砚,取名为“天石砚”。苏轼非常喜欢这方砚台,来凤翔任职时也随身携带,并用此砚在东湖挥笔赋诗作画。每用过之后,他都会用湖水洗干净。他在凤翔为官三年,不仅留下了显赫政绩,还著有大量诗文,著名的“三记一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等名篇佳作就成于凤翔。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在东湖修建了这座“洗砚亭”。

  不系舟

  不系舟其实也称为石舫,石舫是园林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建筑,底部通常用石砌建,故名石舫,俗名旱船。因为永远不会移动,又称止舟。石舫形状似船,却是屋,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的建筑,满足了游人游、赏、居的特点。

  不系舟最早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知府蔡兆槐创修不浪舟于湖北水中,后毁。1920年,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欲修复不浪舟未成,于东湖北岸修画舫一座,取苏轼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命名为“不系舟”。这首诗是苏轼遇赦北归途中经过金山龙游寺,看到庙中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东湖,是苏轼活的纪念馆,千年的沧桑,多少曾经已烟消云散,东湖因世人对苏轼的敬仰而世代相传,不断修葺。每一个亭台都是一处风景,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苏轼。青年的才华横溢,初入仕途的意气风发,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东湖一一见证着。

  图文内容介绍:

  1、图片来自秦时明月

  2、印章、文中小图以及底部贴纸均来源于秀米。

  来源:凤翔东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