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湖

  鳳翔古稱雍,是周室發祥之地,嬴秦創霸之區、華夏九州之一,是省級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在鳳翔祭祖加冕,春秋五霸秦穆公在此建立赫赫霸業。

  東湖和鳳翔的歷史一樣悠久,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周人認爲是祥瑞之兆,故名“飲鳳池”。蘇軾有詩云:“聞昔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北宋仁宗嘉佑六年,蘇軾任鳳翔府籤書判官時,倡導官民疏浚擴池,種蓮植柳,建亭修橋,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之遙,更名爲東湖,沿用至今。

  東湖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歷代均有修葺,現佔地約20公頃,其中水面12公頃,有古建築30多處。三十年後蘇軾又在杭州疏浚了西湖,兩湖南北遙望,因而東湖與西湖被稱爲“姊妹湖”。有詩曰:“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君子亭

  君子亭爲蘇東坡所創修。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又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習慣,亭子修好之後,他在亭畔栽了幾百杆竹子。在古人眼裏,荷花和竹子都是君子的象徵。蘇軾又自許爲君子,於是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取名爲君子亭。後來有南方人魏琪到湖中游玩,提寫一副對聯:兩岸迴環先生柳,一湖盪漾君子花。更是點明君子亭的意蘊。

  喜雨亭

  喜雨亭是蘇軾所建,原址在鳳翔府衙內,後人爲了紀念蘇軾的文章政績,遷建於東湖,牌匾是蘇軾親手所書。

  宋朝嘉祐七年,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自然災害一直比較嚴重,特別是天氣乾旱少雨的現實,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作爲一個封建社會的地方官,蘇軾關心民間疾苦,在人民痛苦的生活面前,有一種深深的自責和慚愧,希望消除自然災害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因此他就多次代替太守四處求雨,奔走于山川之間,頗爲辛苦,但求雨未果。蘇軾也是一個比較求真務實的人,他仔細翻查以前的材料,發現在宋以前唐代將附近的太白山雨神封爲公爵,而到宋代被封爲侯爵,低了一等,所以他上書朝廷,請求爲太白山雨神恢復公爵之位,也許是上天真的被人們的真誠所感動,果真下了三天大雨。蘇軾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高興地爲他剛建好的亭子命名爲“喜雨亭”,並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喜雨亭記》,這篇文章以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爲主題,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爲民造福的這場大雨的喜悅之情,其中對百姓的關切,對官員一心爲民真誠求雨的讚美也溢於言表。

  宛在亭

  宛在亭也爲蘇軾創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偉業在《宛在亭記》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詩也。詩經秦鳳中有一首詩:“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給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這首詩中“伊人宛在”之意。

  春風亭

  春風亭是清同治年間鳳翔知府蔡北槐創修。取名春風亭,是爲了讚揚蘇軾在鳳翔時的政績如過春風,給鳳翔人民帶來了春風一般的溫暖。在明、清時代,春風亭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宴賓會友的地方。在這裏擺桌酒席招好友同飲,或由此登上小舟,盪漾於湖心,確是一樁美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風亭盪舟,成爲古人遊歷東湖一大樂事。

  蘇文忠公祠

  蘇文忠公祠,據清鳳翔知府熙年重修東湖碑記載,蘇東坡離開鳳翔後,“後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興廢疊作”。而現存的“蘇文忠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規模恢復修建,建有正殿、仝笑山房、鳴琴精舍等附屬建築,規模宏大,氣象莊嚴。正殿內有漢白玉蘇公像,前院影壁上鐫刻着蘇軾二千餘字的名篇《思治論》。

  凌虛臺

  凌虛臺原址在鳳翔府衙內,爲北宋太守陳希亮所建。臺與室同意,本意指用土方築成的正方形高而平的建築物。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鳳翔知府熙年重修東湖蘇公祠時,見蘇公祠左側地勢寬闊,就將此臺遷來至此。凌虛臺上建有適然亭,爲知府熙年所建,後來臺存亭毀。民國九年(1920年)陝西靖國軍第一路司令郭堅重修。

  關於凌虛臺的創建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陳希亮是蘇軾妻子王弗的同鄉,陳希亮任鳳翔太守期間,每逢在衙內閒情散步時明知廊外有雞峯山和太白山,可是總也看不到,於是嘉佑八年,他在後院修了一座高臺,取名凌虛臺,閒暇時好觀望四野的風景。凌虛臺修好後,陳希亮讓蘇軾寫一篇文章刻石留記。陳太守軍人出身,待下屬十分嚴格,可年輕好勝、恃才傲物的蘇軾就不願屈從,於是兩人之間經常鬧矛盾,蘇東坡便在《凌虛臺記》中暗含譏諷。文章大致說凌虛臺修在鳳翔,鳳翔這個地方是周秦漢唐的故址,周秦漢唐的宮殿早就沒影了,凌虛臺總有一天也會灰飛煙滅。建築尚且如此,況且人事乎?諷刺陳太守官高位顯並不足恃。陳希亮看了這文章毫不介懷,一字未改命人刻於石上。也許,陳希亮就是要讓少年得志的蘇軾明白他的一番良苦用心,後來蘇軾也意識到自己當時年少氣盛,對官場、對世事的認識很膚淺,就又寫了一首《凌虛臺詩》("才高多感激,道直無往還。不如此臺上,舉酒邀青山。青山雖雲遠,似亦識公顏")同刊於臺上以表示自己的懊悔之意和對陳希亮豁達氣度的褒揚之意。

  鴛鴦亭

  鴛鴦亭是清同治十年,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知府李慎委託而創建。鴛鴦亭建於橋上,橋中央爲六柱雙頂亭,連爲一體,好似一對鴛鴦屹立於湖中。鴛鴦亭彩繪有蘇軾與夫人王弗夫妻恩愛的故事圖案。王弗16歲嫁給19歲的蘇軾,王弗知書達禮,溫柔賢惠,對蘇軾的事業以及爲人處世有很大的幫助。兩人感情一直很好,遺憾的是,他們只共同生活了十年,王弗便留下年僅六歲的兒子蘇邁離開了人世,蘇軾在她的墳塋旁親手種植了三萬株短松樹以記哀思,蘇軾還悲亡妻三年不作詩賦。又過了十年,蘇軾爲亡妻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詩中寫到他在夢中見到了妻子王弗正座在窗前,對着鏡子梳妝打扮,咋見驚喜萬分,本有千言萬語但此時此刻二人只有默默注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霎時間千行熱淚奪眶而出。表達了對妻子的哀思之情。於是後人套建這座小亭來紀念他們夫婦。

  洗硯亭

  相傳蘇軾幼年在他的家鄉眉山縣紗觳鎮“來鳳軒”讀書,與弟弟蘇轍一塊兒玩耍時,在地上挖出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質地特殊,像魚的皮膚一樣非常地滑嫩,顏色呈淺碧色的,佈滿星似銀點,敲擊有清脆悅耳的聲音,非常地喫墨,是一種上等的硯臺材料。父親蘇洵於是特地請玉匠雕琢成硯,取名爲“天石硯”。蘇軾非常喜歡這方硯臺,來鳳翔任職時也隨身攜帶,並用此硯在東湖揮筆賦詩作畫。每用過之後,他都會用湖水洗乾淨。他在鳳翔爲官三年,不僅留下了顯赫政績,還著有大量詩文,著名的“三記一論”(《喜雨亭記》、《凌虛臺記》、《鳳鳴驛記》、《思治論》)等名篇佳作就成於鳳翔。後人爲了紀念蘇軾在東湖修建了這座“洗硯亭”。

  不繫舟

  不繫舟其實也稱爲石舫,石舫是園林中經常見到的一種建築,底部通常用石砌建,故名石舫,俗名旱船。因爲永遠不會移動,又稱止舟。石舫形狀似船,卻是屋,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的建築,滿足了遊人遊、賞、居的特點。

  不繫舟最早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知府蔡兆槐創修不浪舟於湖北水中,後毀。1920年,陝西靖國軍第一路司令郭堅欲修復不浪舟未成,於東湖北岸修畫舫一座,取蘇軾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命名爲“不繫舟”。這首詩是蘇軾遇赦北歸途中經過金山龍游寺,看到廟中自己的畫像,感慨萬千。他曾經青雲直上、指點江山,也曾顛沛流離、九死一生,四十五歲被貶黃州,五十九歲被貶惠州,六十二歲被貶儋州,他的經歷中似乎多了幾分坎坷與折磨,但是也許恰恰是這樣的苦難經歷,造就了他獨特而鮮明的魅力。

  東湖,是蘇軾活的紀念館,千年的滄桑,多少曾經已煙消雲散,東湖因世人對蘇軾的敬仰而世代相傳,不斷修葺。每一個亭臺都是一處風景,都有一個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離不開蘇軾。青年的才華橫溢,初入仕途的意氣風發,人生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東湖一一見證着。

  圖文內容介紹:

  1、圖片來自秦時明月

  2、印章、文中小圖以及底部貼紙均來源於秀米。

  來源:鳳翔東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