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之所以沒能形成反封建的社會思想,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

從經濟上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明朝時雖然已經誕生了資產階級萌芽,但是由於統治者所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自然經濟依然佔着國家經濟的主導地位。

從政治上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士紳階級,在他們的影響下,任何會導致大明王朝體制崩潰的思想都會被清除。

另外由於“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大明王朝喪失了吸取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條件,在這兩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明朝沒能形成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潮流。


一、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政治原因

(一)地主階級把握朝政

和宋朝一樣,明朝的官僚體制的構成人員大多都是以文官爲主的士人階級,明朝初期,明太祖廢除了丞相制度,永樂年間,由於朝政繁忙,明成祖設立了“內閣”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至此大明王朝成熟而又龐大的政治集團就此形成,在這一集團中“內閣”與六部相互協作,共同維持着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各文官集團之間利益交雜,黨政不斷,皇帝爲了制衡大臣們的權利,設置了彈劾機制,這一機制嚴重束縛了國家政治的正常運轉,當時一項政策是否能實施,通常要在各個集團之間進行漫長的審覈。因此明朝時期的政治決策嚴重缺乏效率。

當時的朝廷大臣,尤其是把握朝政命脈的內閣大臣,大多出身於大地主家庭,因此他們在執政過程中必然會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反封建思想很難傳播開來。


(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洪武四年,頒佈了“禁海令”,規定漁民不得隨意出海,洪武七年,撤銷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處的市舶司。這一政策除了對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外,還嚴重影響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

明朝末年西方國家早已經進行了“文藝復興”,並爆發了“思想啓蒙”運動,。“閉關鎖國”使西方先進的文化沒能進入中國,甚至加重了當時本國百姓的保守思想,使百姓們依然滿足於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同時也嚴重阻礙了西方技術的傳播,使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三)官僚體制的腐敗

明朝末年,統治階級嚴重腐敗,當時的官僚爲了擴大自身權益,在地方管理時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稅費,而統治者對於這一現象並沒有進行嚴格的把控管理。

隨着這種現象的普遍發生,民間財富被吸納到了封建官僚羣體當中,

而這一羣體卻不直接進行商業生產,這導致明朝時期剛剛萌發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嚴重受阻。由於缺乏思想階級,明朝末年也就沒有誕生反封建思想體系。


二、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階級原因

(1)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明朝時期,農民是社會的底層,他們往往無法讀書識字,只能接受上層統治者的壓迫。在當時的社會中,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封建小農經濟的侷限性,使農民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當中,導致農民很少與外界產生聯繫,因此當時的整個農民階級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現象越嚴重,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爲了流民、強盜。在英國,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爆發了“圈地運動”,當時英國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但是這爲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

不過明朝和英國並不相同,明朝的法律制度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權益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國民造反,以及從百姓身上抽取利益維護封建統治。

在大量農民失去土地選擇抗爭之後,大明王朝爲了維護自己的運轉,往往會加大對其餘百姓的壓榨。


在流民以及政府的雙重壓迫下工商業徹底崩潰,缺乏了搶奪的目標,流民集團發起了農民起義,社會陷入動盪之中。但是這些農民起義運動也不是以反封建爲目標的,他們的目的是爲了取代大明王朝形成新的封建王朝。

(2)民營工商業者的弱小

明朝的手工業生產方式主要分爲官營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業,官營手工業藉助統治階級壟斷了冶鐵、煮鹽等收入極其豐厚的行業,官營手工業的生產主要爲了維持統治集團的需求。民營手工業在南方沿海地區有着極大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在明朝後期,隨着封建行政集團的腐敗官營手工業效率遞減。於是過去官營工商業的生產成本被分配到了民營工商業身上,沉重的生產負擔嚴重阻礙了民營工商業的發展,很多民營工商業者因爲壓迫而破產,漸漸的民營工商業者紛紛退出了市場。


三、未能產生反封建思想的經濟原因

(一)“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在我國封建王朝一直以來都實施着“重農抑商”政策,明朝中後期,雖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依然沒有被改變。

在《舊唐書》中曾記載,“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由此可見封建王朝對於商業的抑制。之所以這樣是由於封建王朝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而成的。他們的統治需要農民階級的支持,而工商業者的崛起必然會危害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因此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選擇打壓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朝時期,西方已經發展出了資本主義,明朝中期也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規模極小,力量極其薄弱。甚至有部分掌握在官僚階級手中,官僚階級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這些人存在階級侷限性,往往會把資本投資在購買土地、建造房屋等事情上。到最後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沒有成長起來。

反封建思想的發展傳播,需要積極支持,而經濟的壯大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並沒有形成反封建思潮。

(二)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

小農經濟作爲封建制度的載體,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這一制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延續了2000多年,極其頑固。它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原因

明朝時期,由王陽明所創建的“心學”發展起來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追求思想解放的學說,明朝時期這一思想在統治集團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思想並沒有在社會中流傳開來。

這是因爲在封建統治中,政府往往會採取對民間的“愚化”政策,在統治者看來,沒有思想的百姓更容易被統治,這也就意味着明朝時期民間幾乎不可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並且當時的士人階級並沒有將“心學”很好的應用在朝政和生產中,他們將這樣一個先進的思想用到了朝政紛爭當中,漸漸的“心學”失去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總結:

明朝時期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潮流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的落後,當然明政府在執政時也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告訴我們思想潮流的傳播需要經濟發展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