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据科教授了解,好多朋友都被脱发困扰。不仅如此,有的朋友还“白了少年头”。

面对脱发,大家也是使尽浑身解数。换洗发水、抹生发膏,也有信偏方的吃何首乌、黑芝麻,这些偏方真的管用吗?古代人也会脱发吗?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头发对于我们多重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对于古人来说,从孝的角度来讲,头发是父母给的,“不敢毁伤”。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头发的呢?《黄帝内经》云:“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另有这样的记载:

女子七岁、男子八岁“齿更发长”

女子二十八岁、男子三十二岁“发长极”

女子三十五岁、男子四十岁“发始堕”

女子四十二岁“发始白”

男子四十八岁“发鬓颁白”

男子六十四岁“齿发去”

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由此可见,中医认为,头发的营养来自于肾和血,头发不好,源于肾血虚弱。要从温肾补血开始调治,补足血气,从而达到养发效果。

古人脱发了怎么办?

古人如此看重头发,他们存在脱发的苦恼吗?答案是肯定的!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写“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杜甫的《春望》里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陆游半百之年游大智寺,开篇即是“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上面几位文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脱发还蛮严重的。面对脱发,古人怎么做呢?

戴帽子。我们知道古人有“弱冠礼”,不同朝代的人也有不同的帽子,带上帽子,可以说是掩盖脱发很不错的方法。如果生活在元代,或者契丹部落,脱发的人可能就不太需要帽子了,毕竟他们有剃光头秃顶的传统。

戴假发。假发可不是现在才有的流行产品,中国自古就有假发。《诗经》记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其中的“髢”就是假发,像我们熟悉的唐朝的仕女发型,如果自己天然的头发不够多,她们就会贴假发。

梳头。其实,一代文豪苏轼也饱受脱发的困扰,也留下了“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的诗句,脱发严重的东坡居士找了位名医,名医告诉他这个方子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翻译过来就是:多梳头,散发睡觉,睡时间长点。

经常梳头能加强对头面的摩擦,疏通血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当然梳头防脱发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是选适当的梳子,以牛角梳、木梳等不会产生静电的为佳,梳齿疏密适中,齿端不能太尖锐,且要时时保持梳子的清洁。

不洗头。相较于东坡的积极治疗,白居易就有些“保守”了。他写了首诗,“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头发少不敢洗,一年才洗一次,白乐天这个方式好像不是很卫生。

何首乌、黑芝麻真的那么神吗?

治疗脱发,还经常听到吃何首乌和黑芝麻的说法。是否靠谱呢?

首先来看黑芝麻,它营养丰富,点缀在食物中很不错,对头发可以说有益处,但是单靠吃黑芝麻来乌发、生发,是不可取的。

何首乌大家需要注意,分为生熟两种,熟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的作用,而生首乌可治疟疾、润肠通便等。用其补虚、乌发一定要选炮制后的首乌,即“制首乌”。

自己购买或采集的何首乌如果未经炮制,可能有损肝脏,一定要慎重食用。

爱惜头发可以理解,但对各种“偏方”也要科学甄别。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不妨找医生辨证用药,千万不可“盲补”。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百家讲坛

《解读长寿篇》

播出时间:3月20日-4月8日 12:0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任薇(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