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人實名制強化了監管、提高了門檻,從大局和長遠來看,它帶給工人的更多是保護與關愛。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解決就業的主戰場之一。我國建築業從業人員已高達5000多萬人,大多爲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他們用汗水澆築大廈,用雙手改造城鄉,辛勞付出令人尊敬。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建築業用工秩序不盡規範、工人水平參差不齊,行業監管也不夠有力。日前住建部發布《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其用意正在於規範秩序、加強監管、維護權益,促進建築業長期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用工不規範是我國建築業的積弊之一。在一些人眼中,建築業從業門檻低,“來了就能幹、能喫苦就行”。一些企業將項目分包出去後,也對用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一些工人沒有經驗也能直接上崗,一些“雜牌軍”欠缺資質也能矇混過關。這不僅給施工帶來了風險,也給工程質量埋下了隱患。建築業要提檔升級,亟須對這種“零、散、亂”的粗放用工方式加以改革。

強化監管、規範用工,首當其衝的就是摸清底數。過去,由於用工季節性強、工種轉換快、人員流動性大,建築業用工情況有時成了“糊塗賬”。推行實名制,將建築工人的身份、文化程度、培訓經歷、技能水平、行爲記錄、權益保障等信息登記入網、建立臺賬後,政府部門就能拿着“透視鏡”看行業,精細化管理也纔有了可能。

根據《辦法》,到2020年,建築工實名制將在我國全覆蓋。屆時,未在全國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上登記,且未經過基本職業技能培訓的人員不得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活動。相信“數據天網”成型之後,用工再有什麼“貓膩”,工地再出現“編外人員”,上網一查便能發出“警報”。這將倒逼建築企業和用工單位自覺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能培訓,引領農民工逐步轉型爲現代技術工人,進而提高建築業的競爭力。

建築工實名制強化了監管、提高了門檻,從大局和長遠來看,它帶給工人的更多是保護與關愛。

當前,建築業用工大量採用勞務派遣,合同簽訂情況並不理想,這導致一旦發生事故、糾紛或欠薪,農民工往往有苦說不出。而按照《辦法》要求,項目用工必須覈實建築工人合法身份證明,且必須簽訂勞動合同。有了白紙黑字,農民工權益便多了一道“護身符”。

有實名制作爲基礎,再配套以其他措施,建築工的薪資、社保等也有望得到更好保障。未來,建築工要通過考勤機打卡上下班,應得薪資一目瞭然,避免了勞務糾紛;各地還可督促企業開設專項賬戶,由銀行代發工資,由此確保月清月結。此外,在實名制信息平臺上,政府部門爲每位農民工建立了全國通行的“職業檔案”,可助其流動時能更快地找到理想工作。

讓實名制見到實效,首先得把制度落到實處。一來,得“真實名”,監管部門應通過抽檢、走訪等方式,防止一些單位弄虛作假鑽漏洞;二來,要“全實名”,做到制度覆蓋全國、信息不留死角,確保信息互聯互通,把大數據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推廣實名制,只是建築用工制度改革中的一環。未來,各地還應切實推動建築業勞務企業轉型,逐步實現建築工人的公司化、專業化管理,以用工方式改革爲產業升級注入持久動力,從而讓我國建築業由大到強、行穩致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