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爲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以條粗壯、斷面皮部色淺棕、木部淺黃者爲佳。一般生用。因“其功療風最要”(《本草綱目》),能防禦外風而得名。

防風味辛、甘,具微溫之性,歸膀胱、肝、脾經。

味辛能散風外出,具有祛風解表之功。善驅風者,大多燥性明顯,而本品因兼具甘味而有甘潤之性,有祛風之功而無傷陰之弊,故被稱爲“風藥中之潤劑”。因能止痙,故歸肝經;能勝溼,故歸脾經。其歸膀胱經,似乎與現有的功效沒有直接關係。

祛風解表

防風,功如其名。《神農本草經》曰“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日華子本草》曰“治三十六般風”。本品辛溫發散,多用於外感風寒感冒等表證。又因本品具有微溫之性,其性緩和而不峻,只要配伍得當,也可用於風熱感冒的治療。用治風寒感冒,常與荊芥、羌活等發散風寒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這是治療風寒感冒最常用方劑之一,臨牀上有成藥可用,是治療風寒感冒爲數不多的成藥之一。若用治風熱感冒,必須配伍薄荷、金銀花、連翹等發散風熱藥。若治療風寒感冒夾溼之頭痛如裹、身體困重等,則配伍羌活、藁本等,如羌活勝溼湯。

中醫認爲“無風不作癢”,可見瘙癢性疾病多與風邪相關,因防風能夠祛風,故能止癢,常與荊芥、蟬蛻等同用,如消風散。《聖濟總錄》載防風丸,“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

勝溼止痛

防風雖然甘潤,但具有祛風勝溼止痛之功,多用於治療風溼痹痛,如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等,李東垣評價本品“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獨活寄生湯是治療風溼日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之痹證的常用方劑,該方即含祛風止痛的防風。藥理研究發現,防風具有抗炎、鎮痛等作用,這爲本品治療風溼性疾患提供了藥理依據。筆者認爲,若把防風歸爲祛風溼藥,也是可行的。

止痙

防風能夠止痙,可用於治療破傷風之抽搐,《外科正宗》載玉真散,由天麻、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白芷、羌活等組成,主治破傷風之角弓反張、痙攣抽搐等。由於破傷風疫苗的廣泛應用與衛生條件的提高,破傷風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是,破傷風一旦發作,病情往往較重,所以中醫介入的機會不多,中醫藥在治療破傷風方面已經失去了優勢。

使用注意防風主要用於外風,凡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者慎用。曾遇一頭痛患者,頭痛隱隱,頭暈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熱,面色無華,心悸怔忡,舌淡紅苔薄,脈細數,某醫予辛散之劑,其中防血虛不能養肝,而致肝血不足,陰不斂陽,肝陽上擾。辛散之劑,在所必禁。李東垣指出,風藥能燥血,愈治癒厲害。應以養血爲法,後予四物湯去川芎,加生石決明、牡蠣、女貞子、鉤藤而收效。

⊙文章內容僅供臨牀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私信或在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