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謙讓爲美德,遇上什麼好事,不喜歡太招遠,以免被人說小人得志,常言道做人要低調,大概就是遵循這個道理吧。有些事物即便你很想得到,也不宜表現的太激進,即便你想要的是皇位,即便你已經離皇帝寶座近在咫尺,也要壓抑心中的慾望,臉上還得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因爲在名義上皇位是不能搶的,搶皇位的都是亂臣賊子,皇位必須別人讓出來,或者衆人推舉出來,這樣才能證明你是衆望所歸。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清楚,歷史上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發動政變,更換皇帝這個建議是絕對不能自己提的,即便權臣們已經總攬朝綱,想當皇帝也必須大臣們三請四奏,皇帝還不能一口答應。魏文帝曹丕想稱帝,底下的大臣們請了六次,連漢獻帝都連續請求禪讓,可曹丕依舊客氣回絕。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爲了給自己臉上貼金,硬說成是手下將士硬逼着他當皇帝,好像這龍椅是燙手的山芋。

權臣們謙讓至此,大夥都知道不過是一種姿態,戲沒演夠就稱帝,百姓會說這個皇帝喫相太難看。但是,多番謙讓也容易節外生枝,弄不好可能把到手的皇帝給弄丟了,皇太極之子豪格就是活活生把帝位給讓出去的。當年努爾哈赤駕崩時,八大貝勒推舉皇太極當可汗,皇太極可沒扭扭捏捏,大大方方地坐上了後金的汗位。當然,皇太極的權勢足夠強大,他也當仁不讓。到皇太極駕崩那會,豪格可沒有皇太極那樣的掌控力。

豪格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的叔叔多爾袞,論軍功兩人不相上下,論八旗支持率,兩人也在伯仲之間,然而豪格有一項絕對優勢,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在法理上是正統接班人,父死子繼是滿清傳統的繼承製度,當然兄終弟及也常有發生。兩派勢力僵持不下,眼看就是一場火拼,當時滿清的局勢也不樂觀,雙方都不想內鬥。這種局面下,就看誰撐得住,結果豪格成了先認慫的那一個。豪格在關鍵時刻說了八個字:“福小德薄,非所堪當。”

這話要是擱漢人聽,大部分會認爲這是豪格的客氣話,而滿清那批大老粗被這話弄得摸不着頭腦,都以爲豪格這是要打退堂鼓啊,本來鼓着十足的士氣頓時泄了七分。而老謀深算的多爾袞抓住這個時機,把年幼的福臨推到前臺,讓福臨當皇帝,多爾袞和豪格陣營的濟爾哈朗共同攝政,這番安排符合兼顧了兩大陣營的利益,而唯一的失意者就是豪格,他不僅丟了皇位,之後多爾袞勢力做大以後,還霸佔了豪格的福晉。如果豪格能夠再堅持一下,或許多爾袞就會先認慫,所以啊,客氣話可不能隨便亂說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