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在反抗滿清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孫中山曾提出了“三民主義”思想,所謂的三民主義,分別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大方面,並在借鑑十八世紀法國革命思想的基礎上,在“民族、民權、民生”之下,包含有“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內涵。

其實這幾個詞語,在當今社會,凡是受過一些中高等教育的人,都是耳熟能詳。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落後年代,這一思想綱領的提出,確實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無數革命志士也才明白,在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之下,竟然還有民族平等、民族自決的權利。在這裏面,曾有“布衣將軍”之稱的馮玉祥,也深受其影響。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作爲清末陸軍第20鎮第80標第三營管帶的馮玉祥,就積極響應,參加了灤州起義,從此投身革命,一路摸爬滾打,到了1922年,馮玉祥已經高升爲河南督軍一職了,後於1927年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職。

在河南擔任主席期間,馮玉祥一面操練軍隊,一面實施對河南的地方社會事務改革,其中一個亮點是,他主導了對河南下轄四個縣的改名工作,其一就是民權縣。

民權縣是馮玉祥時期新劃出的一個縣,在馮玉祥的指揮下,拿出睢縣和杞縣的一部分,組成一個新的縣,並取名爲民權縣,這一名字就來自三民主義中的“民族、民權、民生”之中。

設立了民權縣,意猶未盡的馮玉祥,又開始琢磨如何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發揚光大。民權兩字好用,但民族和民生直接拿來命名,就不是太合適了。在一番思索後,又受到吉鴻昌將軍的啓發,馮玉祥不由想到了三民主義的內涵衍生,也即“自由、平等、博愛”三個詞語。

馮玉祥是個急脾氣,說幹就幹。當年他推翻當總統的曹錕之後,又派人進入故宮,逼迫溥儀搬出紫禁城,雖然溥儀屢次抗議,可是毫無效果,沒脾氣的溥儀,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生活了十幾年的“皇宮大內”,跑到天津當起了寓公。

這次給各個縣改名也是如此,雷厲風行的馮玉祥,將洛陽管轄下的地域拿出一部分來,分成兩個縣,一個叫自由,另一個叫平等。而博愛,則給了現今焦作下面的一個縣。

這樣一來,河南突然憑空多出了三個縣,分別是民權、自由和平等。更改了一個縣,沁陽縣改名後的博愛縣。

但好景不長,隨着馮玉祥的離開,幾年後,自由和平等兩個縣就被撤銷了,合併到了新成立的伊川縣之中,實在是令人惋惜。

幸運的是,民權和博愛兩個縣名就此保留了下來。其中博愛中間還改名爲清化縣、紅衛縣,不過最終又恢復原先的“博愛”二字。如果這四個縣的名字都能保留下來,想必是河南縣名由來的一大特色了。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卷》《縣域地名與縣域歷史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