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南昌起義打響了我軍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然而,就在起義爆發後不久,南昌城便遭到了國民黨軍的反撲,勢單力薄的起義軍只能被迫南下,以失利告終。
在談及南昌起義失利的原因時,除了敵我力量懸殊等因素外,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有不少革命意志不堅定的將領,選擇了臨陣倒戈,比如歐震。

1927年8月1日,歐震跟隨葉挺參加了南昌起義,擔任第11軍24師71團團長。在湯坑戰鬥中,起義部隊與前來圍剿的薛嶽部苦戰多日,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關鍵時刻,歐震突然臨陣倒戈,給了對方可乘之機,起義軍因此而遭到了重創。
這次作戰的失利,嚴重擾亂了我軍的軍心,就連蕭克將軍都曾感慨:“湯坑一戰,是南昌起義從勝利到失敗的轉折。”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歐震爲何會臨陣倒戈呢?只是因爲貪生怕死嗎?
其實,這也是“歐震叛逃事件”中歷來的疑點之一,他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原因可能比較複雜,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排除,歐震確實不是個貪生怕死之徒。
歐震是廣州韶關人,曾當過小學教師,但後來深感國家危亡,轉而投筆從戎,到北伐時期,已經升任第4軍12師葉挺團3營營長。

葉挺團的大名無人不知,歐震能在這個團當上營長,可想而知能力確實不一般。
1926年的汀泗橋戰鬥中,打先鋒的正是歐震所率領的3營。爲了避免引起敵人的警覺,歐震下令不允許開槍,凡是遇到敵軍,一律進行白刃戰。就這樣,歐震帶着一支“砍刀大隊”,一路殺到了城下,並親自帶着敢死隊冒死衝鋒,在敵人密集的火力下爬上了城頭。
此後,歐震又輾轉江西、河南等地作戰,每有戰事總是衝在前面,其威名在北伐軍中也是響噹噹的。
這樣來看,歐震顯然不是個貪生怕死之徒,不會爲了求生而叛逃。
也有人提出,歐震是在起義軍被打散後才加入國民黨軍的,嚴格上不能算叛逃。由於缺乏相關的歷史資料,“歐震叛逃事件”的具體原因一時間也難以佐證。
不過,在轉投到國民黨軍後,歐震也沒有讓人失望,先後在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大規模戰役中與日寇血戰,屢立戰功,一路升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可謂響噹噹的抗戰名將。

抗戰勝利後,歐震被任命爲第三兵團司令,在山東與華東野戰軍作戰,結果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華野打得落花流水,歐震也被打得沒脾氣,被調入陸軍大學繼續學習。
後來,歐震雖然又擔任廣東保安司令、海南防衛副司令等職,但面對勢如破竹的四野大軍,再也沒有還手之力,只好逃去了孤島。
另外,歐震對家鄉的建設也非常上心,即使在抗戰時期,也經常在行軍之餘回到家鄉,幫助家鄉興建學校、修建水庫等等,直到今天,在他的家鄉還有歐震的紀念亭。
到了晚年時,歐震思鄉心切,經常對人說:“歷史鐵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一天終將到來。”
1969年2月13日,歐震病逝,享年70歲,被追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
縱觀歐震的一生,脫離革命隊伍是其抹不掉的污點,但是在抗戰殺敵、造福家鄉這些方面,還是值得稱道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