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到這我突然想起1952年倫敦那場因大霧引發的災難——當時共造成1.2萬人死亡。在近一個世紀裏,英國因爲大霧的污染而聲名狼藉。

說起霧霾大家都不陌生,北方尤其是北京,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走在街上騰雲駕霧,像走到了仙宮。但是霧霾的危害遠遠不止只是讓人看不清楚而已,它還意味着體弱多病的一些人羣也許會有生命的威脅。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1952年倫敦那場因大霧引發的災難——當時共造成1.2萬人死亡。巧的是在1952年的時候英國的GDP與我們這個時期大致是一樣的,這是個值得玩味的巧合。

那是1952年的12月,倫敦大霧整整持續了5天。可見度基本只有幾米,兩眼一摸黑,人們走在大街上必須沿着馬路護欄和房屋,不然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同時在聽覺上還必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造成這次污染的最主要因素是發電站以及家用的煤炭,還有汽車尾氣。

在這場霧霾中直接導致了4000~6000人的死亡,其中大多數都是兒童和有呼吸疾病的人羣。不得不說這是場可怕的災難。

這場大霧帶來的影響還不止如此,它還加劇了那些已經身體抱恙的人的病情,再加上並不是所有死亡人數都立刻進行了登記,所以這1.2萬人只是一個大致數據。

1952年的英國,工業經濟的佔比達到歷史最高,在這之後才慢慢向服務業和高科技方面轉移。不管是人均收入還是工業結構,都和今天的中國相當。

在近一個世紀裏,英國因爲大霧的污染而聲名狼藉。甚至還獲得了一個別稱叫霧都,霧都孤兒就是講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事故過後,英國開始發佈嚴厲的措施來控制污染。

到了1954年,倫敦通過了一系列特別法案。明令禁止使用了數種排放的燃料,規定了煙囪的高度,並將火電站搬了出去。

與此同時,英國開始注重清理泰晤士河。由於之前的嚴重污染,當時的泰晤士河基本看不到魚,更誇張的是,如果不小心掉到河裏還要去打防疫針,可想而知這污染有多嚴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爲過度污染,這些措施並沒有立竿見影。英國在1962年再次發生大霧,雖然沒有達到1952年的水平,不過也不容忽視。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舉措都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很快倫敦解決了困擾自己一個世紀之久的污染問題,擺脫了霧都的稱號。之後的英國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再出現過類似的事件。

這些措施最後產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此前,倫敦的建築物是不需要清潔的,因爲很快就會變髒。魚兒們又慢慢回到了泰晤士河,現在的人們週末都去泰晤士河釣魚。

英國爲了快速發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實我們也是如此。雖然我們擺脫了貧困,但是環境受到了污染。在人口總數遠遠小於中國的英國,扭轉這一局面也花費了一二十年的時間,所以改善環境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倫敦的那場災難,以及之後的改善或許能爲今天的我們提供一些有用的啓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相信我們永遠不用面對1952年倫敦遭遇的那些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