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丨傳記丨歷史丨統戰丨宗教

讓閱讀成爲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記熊存瑞和他的《天可汗》

6月北京驕陽似火,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旗下的華文出版社推出歷史小說《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以下簡稱《天可汗》),讀此消暑 。“天可汗”一詞源於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唐朝征服後,西域諸國爲表尊崇之意,給唐太宗李世民所上封號。“天可汗”即可汗中的可汗,意謂西域諸國最高統治者。中文版《天可汗》是從英文版轉譯而來,譯者黃維瑋、毛蕾,著者熊存瑞是美國西密歇根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隋唐史研究專家。全書以歷史文獻和史學界研究成果爲基礎,按時間先後將傳主一生的文治武功娓娓道來。與傳主有關的歷史人物如李淵、李建成、魏徵、長孫皇后、玄奘法師等不乏精彩細節描寫。

筆者與熊存瑞爲多年老友。幾十年來他在大洋彼岸講臺教授中國史,以史爲橋溝通中西文化。他有坐冷板凳的耐力,教學之餘讀書寫作甚勤,除在國際一流雜誌發表學術論文,還出版學術專著,在美國史學界佔一席之地。《天可汗》的出版,是其在多年學術研究基礎上的延伸和嘗試。返觀其求學經歷,頗有幾分“學霸”色彩。

熊存瑞1954年出生北京,1968年初中畢業於北京景山學校,旋赴雲南景洪東風農場。在西雙版納刀耕火種,篳路藍縷以啓山林。1971年5月病退回京,拒絕街道居委會介紹工作,跟以蹬三輪賣菜爲生的吉他大師陳志學拉手風琴。由於練的太兇導致右拇指得了腱鞘炎,只好審時度勢改學英語。文革前,北京景山學校是中宣部主辦的實驗學校,從小學就學習外語及“三百千”等中國傳統啓蒙文化,熊存瑞的英語老師是梁思成的兒媳、梁從誡的夫人方晶,他的英文名字“Victor”就是方老師起的。文革中重拾英語,他又師從李森、陳翰笙、楊憲益等翻譯大家,整日英語不離口,如癲如癡,不知者以爲得了神經病。爲提高口語水平,他尾隨於來京外國人身後聽他們交談。

1977年恢復高考,熊存瑞報考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筆試成績96.5分。口試考場壓陣的考官是英語教授許國璋,熊存瑞英語口試成績爲5+。據其景山校友李小林(李先念之女)透露,那次一外口試考5+的僅9人,都是從小學習英語的尖子。然而命運弄人,第一次高考熊存瑞因體檢未過名落孫山。第二年捲土重來,不但英語考分居北京第一,體檢也順利通過,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熊存瑞到西語系後分在進度最快的A班,直接學習許國璋《英語》第四冊。熊存瑞提出《英語》第四冊早已學過,希望系裏能免其上課只參加考試,老師同意了他的請求。熊存瑞利用免課時間去旁聽歷史、考古等課程,他覺得外語只是工具,必須有專業纔行。1979年,他報考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的研究生,以英語和專業雙第一成績如願以償,攻讀中西交通考古。1982年熊存瑞碩士研究生畢業。1980年代,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中國青年》雜誌刊發記者專訪,介紹熊存瑞自學成才事蹟。他一時成爲全國青年學習的楷模,各地信件如雪片般寄往考古所。筆者當時在中國考古學會當祕書,目睹了這一“盛況”。這篇文章給熊存瑞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文中提到他當上考古所所長夏鼐的研究生,有的讀者卻誤以爲他當上考古所所長,在信封上稱其爲所長,引來所內一片議論。更有人聲討:“夏所長多次拒絕寫傳記的邀請,哪容豎子樹碑立傳?”人言可畏,1985年熊存瑞在楊憲益、俞偉超、李克曼等學者推薦下,獲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獎學金,遠赴澳洲師從史學家王賡武。1989年,熊存瑞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受聘於美國西密歇根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中國史,從此開始漫長教學生涯。

2018年4月筆者赴美旅遊,順便到密歇根州卡拉馬祖市熊存瑞家小住,閒聊時他談起撰寫英文歷史小說《天可汗》的經過。

(左起:熊存瑞,姚小平。2018年4月合照於美國密歇根州卡拉馬祖市熊存瑞家。二人是北京沙灘大院發小、北京景山學校校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同事。)

據熊存瑞介紹,在美國要捧上“終身教授”鐵飯碗並非易事,多要求有個人專著。他申報終身教授時雖無專著,但憑藉在國際一流雜誌發表過若干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於1996年順利通過。在評審過程中,校歷史系主任布萊薩克(Ernst Breisach)特意提醒他要抓緊出版個人專著,由此觸發了出書想法。2000年,他整理修改後的博士論文《隋唐長安:中國中世紀都市史研究》由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出版。而後他又撰寫了《隋煬帝:其生涯、時代和遺產》《史前中國的都城和城市的形態——洛陽公元前1035年到公元后938年》《中國中世紀曆史事典》《中國帝國史手冊》(與韓慕肯 [Ken Hammond] 教授合編)(待出)等史學著作。這些著作不僅使他以多產和有影響力於2018年獲得西密歇根大學頒發的最高榮譽獎教授研究獎,也爲創作《天可汗》奠定基礎。

熊存瑞說,撰寫《天可汗》緣於教學需要。學校歷史系歷來有利用歷史小說作輔助教材以豐富教學內容的傳統。講述隋唐史“貞觀之治”是重要一環,唐太宗李世民正是開創這一盛世的主要操盤手。除政治謀略和軍事才能外,他還極富個人魅力,既有識人之才又有容人之德,能在羣雄逐鹿時代脫穎而出成爲一代英主,並非偶然。其治國之道與“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等金句至今不乏借鑑意義。然而這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美國卻幾乎無人知曉。鑑於既無英文本李世民傳,中文本在準確性和生動性上又存在缺陷,促使他決定自己動手撰寫英文歷史小說《天可汗》。

熊存瑞對小說並不陌生,青年時期讀過許多中文小說和翻譯過來的外文小說及英文原版小說,文學創作曾是他的理想,沒想到幾十年後能重圓舊夢。他利用文獻資料,遵循歷史脈絡,人物和事件力求真實。同時發揮小說特點,通過對人物心理及歷史缺環進行合理想象和虛構,來補足豐富人物形象和歷史事件,推動故事發展。說到故事發展,他強調第一節奏要快,不拖泥帶水。第二通過不斷設置意外和懸疑情節,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驚奇和快感,欲罷不能。第三文字描述點到爲止,委婉含蓄,給讀者留有想象空間。

熊存瑞憑藉長期積累的學術功底和文學修養,在中文英文、文言白話、史學文學之間自如轉換,僅用三個月就完成了《天可汗》初稿。運用西方歷史小說寫作手法和西方讀者熟悉的語言邏輯及思維方式創作出這部中國歷史小說。2014年,臺灣華藝出版社推出英文歷史小說《天可汗》,受到媒體和讀者廣泛好評。亞馬遜網打出四個半星高分(最高五個星)。《科爾克斯評論》《舊金山書評》《中西書評》等美國權威書評雜誌也給予極高評價。《舊金山書評》認爲:《天可汗》所塑造的李世民“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能與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崙比肩的人物。”熊存瑞在美國海軍服役的一個學生見到此書,從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看完興猶未盡,又跑到圖書館去借熊存瑞的其他著作。

《天可汗》扉頁印有如下文字:“謹以此書獻給教育家、慈善家、傳教士布里幾德·克阿(Brigid Keogh)(1909—2007)女士。”克阿女士是美國人,爲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鞠躬盡瘁。1970年代末被聘爲北大西語系外教,認真負責、循循善誘,文學課教的既有趣味又有深度,她說過“人活着的意義就是在歷史留下點痕跡”,此言對熊存瑞產生深刻影響。後來她捐款在延安建外語學院,並赴延安教學。去世後,骨灰遵遺囑安葬在延安。

2018年7月22日完稿於平雅居

本文刊載於2018年8月8日《中華讀書報》,作者姚小平系原《文摘報》記者。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還可以↓

複製這條信息,打開「手機淘寶」€a3svb2Ruel4€ 【立即享受優惠】

引進版權史詩級作品——《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英語世界第一部描寫唐太宗之力作——《天可汗》作者訪談錄

《天可汗》噹噹網創佳績!看西密歇根大學歷史學教授評《天可汗》

《歷史的沸點Ⅱ》:有趣的靈魂遍地跑

《福樂智慧》:黑漢王朝大型古典敘事長詩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京東自營店購買好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