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今日起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38位來自本港八間大專院校的經濟學者,昨日聯署齊撐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力陳五大理據,證明填海造地不但可負擔,更是“上佳的投資”。學者估算,計劃涉及賣地收入達8400億元,足以收回發展成本,更可滿足住屋、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用地需求。參與聯署的學者強調,人才和土地對香港發展必不可少,“填海造地不只是爲解決眼前的住屋問題,更是爲香港未來、爲香港青年向上流”。

  “明日大嶼”願景引發不少討論,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科技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政府前經濟顧問郭國全等38位學者聯署指出,社會就“明日大嶼”的議論,不少是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作爲經濟學者不得不站出來,用專業知識說明“明日大嶼”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社會投資。

  創職34萬稅收可觀

  學者聯署提出五大理據,力證“明日大嶼”物有所值。學者估算,整個計劃涉及賣地收入達8400億元,扣除初步估算的五、六千億發展成本,賣地不但可以收回發展成本,更有盈餘二、三千億,若計及計劃新增34萬個職位衍生的稅收及經濟收益,“財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觀”。

  根據政府最新計劃,首階段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可提供40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等同中環八成面積;計劃最多可提供40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七比三,即28萬個公營單位、12萬個私樓單位。

  政府財力綽綽有餘

  聯署又提到,填海成本較收回新界棕地或農地的低,而人工島鄰近港島及大嶼山,交通基建效益高,亦較容易按環保、低碳和智慧城市的標準整全規劃,可爲社會帶來多方面效益,例如提供社區設施用地、減輕三條過海隧道負荷,以及疏導新界西交通等。

  聯署強調,填海工程費可攤分二、三十年進行,以特區政府的財力,應付計劃“綽綽有餘”,就算出現一定超支,也有足夠安全空間,保持香港公共財政的穩健,綜合各項考慮,“明日大嶼”是上佳選擇。

  “填海是無可避免、必不可少”,參與聯署的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稱,“填海造地不只是爲解決眼前的住屋問題,更是爲香港未來、爲香港青年向上流”。他舉例,政府鼓勵多元經濟發展、鼓勵年輕人創業,他反問:“中環商廈月租200元一平方呎,年輕人如何創業?”

  發展也可有利環保

  另一參與聯署的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認爲,反對“明日大嶼”以青年人佔多,原因跟他們被人灌輸負面信息有關。與收回棕地等零碎土地發展比較,填海更有利規劃及發展,可以爲青年人帶來更多機會。至於有質疑填海影響生態,他認爲發展對環境保護不一定只是“失”,也有“得”,他舉例,以往工業發展產生不少二氧化硫,造成污染,漸漸有了經濟基礎就改用低硫煤,甚至有條件去開發可再生能源。

  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昨在Facebook轉貼有關新聞,他稱認同學者的說法,“事實便是事實,口號政治始終改變不了事實。”又提到填海可大幅改善港人平均居住空間和生活質素,“這些願景目標,而非不斷爭拗內耗,纔是我們追求的東西。”

  王於漸:時間是金錢填海最化算

  土地開發需考慮“成本”與“效益”,但一般人只着眼於帳面價,未有考慮“時間”。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黃幹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王於漸(圖)表示,“時間就是金錢”,發展現有用地涉及收回及賠償,除收地成本高、可能引發激烈抗爭,而且往往需時較長,“假設100公頃土地,由討論賠償、遷移、收回,隨時需要10年,換算每年才增加10公頃土地,將時間轉化爲‘成本’與‘效益’,收地並不化算。”

  王於漸強調,“明日大嶼”造地,不涉及跟收購者商討賠償及遷移,雖然也要規劃,但時間較少;效益方面,收地太零碎,若在新界偏遠地區,例如洪水橋,增加的土地少,又要解決交通問題,相反在東大嶼建人工島,土地是一整塊,效益更大。

  麥萃才:儲備變土地 收益更豐盛

  “財政儲備不見了?這是錯誤的邏輯思維。”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圖)表示,會計學上財政儲備是流動資產,“明日大嶼”填海造地,只是將資產類型轉移,不是消失,增加土地儲備,日後透過賣地,帶來更大收益和社會效益。

  麥強調,香港樓價高企,土地不足,必須多管齊下增加土地,“現在不應爭議應否填海,就像一班人很肚餓,不應該還在爭論喫粉面還是漢堡包!”

  對於有批評填海“倒錢入鹹水海”,麥反駁有關說法犯了邏輯錯誤,填海后土地是資產,並沒消失,政府可透過規劃發展,提供住宅、社區設施等,“賣地收入固然可觀,用來興建公屋亦是造福香港市民。”

  劉佩瓊:缺地礙發展 租貴難吸才

  原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圖)表示,沿海地區的發展靠填海,這是一般做法,香港要增加土地供應,需從短、中、長三方面同時做工夫,如今短期要發展棕地及郊野公園都非易事,相比之下,中長期發展填海不僅潛力巨大,而且阻力較小,聯署學者從經濟學角度亦說明了可行性,反問爲何不願一試。

  劉佩瓊認爲,土地問題嚴重窒礙香港發展,例如香港租金貴,令外地人才卻步,“無人才又何來競爭力?香港創科又如何發展得起來?”

  她續說:“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的商用樓宇比私人住宅更加短缺,如果土地問題不解決,始終會成爲香港發展的阻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