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成片棚戶區燒煤爐用旱廁 40年後高樓林立極大提升幸福感

10月28日的北市場。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吳章傑 攝

10月28日的北市場住宅區。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吳章傑 攝

21世紀初期,北市地區棚戶區拆遷改造之前的生活景象。蔣少武 攝

21世紀初期,北市地區棚戶區拆遷改造之前的生活景象。蔣少武 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瀋陽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還多是棚戶區或平房區。隨着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平房及棚戶區的改造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如今,瀋陽連片的棚戶區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廣廈千萬間。

改革開放40年來,和平區北市地區居民生活面貌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瀋陽老百姓生活居住環境變遷的一個典型縮影。

曾經的棚戶區有些小旱樓喫水靠水井取暖靠燒煤

今年76歲的許慧麗是土生土長的老北市人,打從出生起就住在北市,見證了這裏的發展變遷。隨着城市的發展,許慧麗家的平房成爲北市這片比較早動遷的一批。“我住進樓房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如今北市地區都是高樓大廈,當年我們這讓人羨慕的樓房都成了老舊小區了,沒準兒過不了幾年我們這還能動遷改造蓋更好的樓房呢,到時候我一定還回北市來住。”

在許慧麗的印象中,以前北市居民區有不少是棚戶區,還有不少小旱樓。棚戶區的房子低矮破舊、陰暗潮溼。旱樓裏冬天靠燒煤取暖,喫水得下樓從手壓水井裏打水。“大概從2001年開始吧,北市地區的棚戶區和小平房就陸續開始動遷,蓋起了新樓。”

北市場一直是民間藝人的聚集地,改革開放初期,北市場的曲藝界在全國是首屈一指。

受環境的薰染,許慧麗年輕時也是一名評劇演員。退休後,她帶着一批熱愛曲藝的老朋友組建了社區評劇團,雖然團裏不少老人都住在別處的兒女家,但每週大夥都會回到這裏排練節目。“在北市住慣了,總願意回來。現在這裏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看着心裏也高興。”許慧麗說。

棚戶區遇大雨積水過膝需要用水泵抽水疏散居民

對於北市地區環境的巨大變化,北市社區書記楊柏毓也深有感觸,她在這裏做社區服務工作已經有16個年頭了。

楊柏毓站在社區外,指着不遠處一座高層住宅樓說:“以前那裏可是一片平房棚戶區,露天菜市場貫穿其中,自來水在居民住宅外邊,廁所還是公共旱廁。最怕的是下大雨,積水能沒過膝蓋,爛菜葉子、糞便啥的都漂起來了,社區幹事們就得帶着抽水泵去排水,雨勢大的時候居民們還要緊急疏散。”

現在再看這一片,高樓林立,街路寬闊平整,沿街門市前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

楊柏毓又指了指社區斜對角一處在建樓盤說:“過不了多久,老的北市場花鳥魚古玩城就要搬進這片新樓了。以前呀,這裏可是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一片5層旱樓。”

雖然叫樓,但旱樓其實跟平房差不多,上廁所要去樓外的旱廁,自來水也在樓外,冬天供暖還要靠燒煤。當時隨着城市的發展,市區內已經沒有賣煤的了,爲了這片旱樓居民的冬季取暖問題,社區要統一從市區外訂購煤炭,趕早運送進市區,社區幹事們一般四五點鐘就開始忙活給各家各戶分煤,哪戶人家要是沒有勞動力,社區幹事就一趟趟幫着送到屋裏。

如今,旱樓早已消失不見,數十層的現代化住宅樓拔地而起。“這裏還給我們社區預留了3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室,以後居民健身娛樂,社區文藝團隊排練都有地方了。”楊柏毓說。

2001年開始拆遷改造 北市遍佈現代化高樓大廈

北市地區居民記憶中的大規模棚戶區改造主要集中在21世紀初期。資料記載,2001年,瀋陽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以棚戶區改造爲重點,用幾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實施改造棚戶區38片,拆遷安置居民12萬戶。

2005年初,瀋陽全市排查出影響城市整體環境的棚戶區、平房區及舊城區238片,涉及改造居民12.9萬戶。其中,符合省政府改造標準要求的連片棚戶區爲9片,這其中就包括和平區的北市二期。

2006年,瀋陽市委、市政府繼續推進棚戶區、平房區、舊城區改造工作,全年在2005年完成拆遷6.9萬戶的基礎上,拆遷完成剩餘的6萬戶,從而全面完成棚戶區、平房區、舊城區的拆遷改造工作。

在此後的幾年中,北市地區殘留的少量棚戶區陸續進行了搬遷改造,目前已經看不到一處危房或棚戶了。在現代化高樓大廈圍繞之下,當年最先一批平房拆遷蓋起樓房的區域都已經成了老舊小區,今年,北市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共涉及15個老舊小區。

提升幸福感 社區醫院在全省首家啓動藥品零差率銷售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北市地區的百姓享受着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紅利,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持續改善提升。

“這些年來,北市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是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一地區的商業也更加規範,有大超市,有農貿市場,有百年風味老店,還有熱鬧的皇寺廟會。”楊柏毓說。

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提升在社區醫療服務方面也有顯著體現。在北市地區有一家“全國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平區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叫和平區惠民醫院。

在老北市人的印象中,改革開放前這家醫院只是個平房的小診所,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擴建爲和平區人民醫院,成爲和平區第一所區屬綜合性醫院,平房變樓房。2005年,隨着北市場二期動遷工程啓動,醫院遷入新址,樓變高了,環境設施也在逐年改善提升。

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吸引力還是惠民政策。“這裏很多藥都比藥房便宜,醫療環境還好,很多外區的人都會來這裏看病買藥。”一位老患者說。

醫院介紹,他們是全省第一家啓動藥品零差率銷售的。隨着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推進,百姓享受到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比如孕檢、嬰幼兒健康體檢、預防接種都是免費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65歲以上老人每年進行免費體檢,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每個季度進行隨訪。去年開始,醫院又開展了安寧療護服務。可以說,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可以享受到從生到死全過程的健康呵護,享受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徐月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