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村民在採挖“紅安苕”

一年一度秋收季,又到紅苕採挖時。10月31日,記者在紅安縣杏花鄉、二程鎮等鄉鎮探訪,發現當地“紅安苕”再次獲得大豐收,種植戶在田間加緊採挖,企業在地頭掛牌收購,喜悅掛在每個人臉上。

“如今,紅安苕已變成脫貧致富的‘金疙瘩’。”紅安縣扶貧辦主任姚福祥介紹說,今年全縣“紅安苕”種植面積7.5萬畝,產量達15萬噸,總產值超過3億元。除家庭種植戶之外,全縣另有1230戶貧困戶通過到“紅安苕”種植基地打工或開展合作經營,戶平增收3000元以上。不少貧困戶打工收入過萬元。

“要想富,跟着合作社一起種苕”

年過六旬的周叔寬家住紅安縣杏花鄉龍潭寺村。十年前,妻子被查出患上了罕見的“主動脈夾層”病,徹底喪失勞動能力,癱瘓在牀。

單憑自己一個勞動力,那麼多畝地怎麼耕?妻子的藥費怎麼辦?日子可怎麼過下去?就在周叔寬犯愁的時候,村裏傳來好消息:要想富,跟着合作社一起種紅苕,年底還有分紅呢!原來,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通過土地入股分紅、用工增收等方式,來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周叔寬成了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在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打工,每年至少能保底分紅3000元。做工一天賺70元,自家土地租給合作社,一年也能拿2000多元。

“黨的扶貧政策真好!”現在,周叔寬和老伴一個月能領到540元的補貼,再加上種紅安苕的各種收入,生活已經無憂。

記者瞭解到,“周叔寬們”如今遍佈全縣鄉村。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組織起來,在家門口的紅安苕基地打工,短工每天收入七八十元,長年打工的月收入穩定在兩千多元,效益遠遠高於傳統的分散種植。

“合作社+”模式還有個好處,就是不用愁銷路。農民只管用心種植,市場交給合作社來開拓。

在合作社的統一管理下,紅安苕的種植有了嚴格的標準。“你看到紅苕葉子上的蟲眼子沒?”周叔寬指着地裏的紅薯葉對記者說。當地的紅薯都是原生態種植,不打農藥,幾乎每一株紅薯葉都有蟲咬的痕跡,這樣種出來的紅安苕,纔是“放心苕”。綠油油的葉子,紅彤彤的苕,這“一紅一綠”,點亮了紅安農民心中脫貧致富的希望。

能人回鄉,讓紅安苕身價暴漲

被紅安苕改變命運的,不只是當地的貧困戶。

自2010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以來,紅安苕已成爲一個地方特色品牌,產業鏈不斷延伸。一顆顆沾着泥土的紅安苕被合作社從農民們手裏收購上來,它們中的一部分,來到湖北阿帆食品有限公司,完成“變身之旅”。

袁鵬,一位土生土長的紅安漢子,就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13年前,他從該縣高橋鎮糧管所下崗後,隻身來到廣州一家麪粉廠打工,做檢驗員。在此期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管理和業務,終成行家裏手。2007年,袁鵬返鄉創業,承包一家國營麪條廠。2011年6月30日,他成立湖北阿帆食品有限公司,隨後在武漢市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成功掛牌。公司員工由6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

阿帆公司研發生產的“紅薯掛麪生產新工藝”順利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被認定爲“國內領先”水平。這種紅薯麪條,白淨無暇,喫起來滑溜爽口,要經過選薯、清洗、粉碎、打漿等10多道工序進行加工。

幾塊錢一斤的紅苕,經過深加工,“身價”暴漲了好幾倍。阿帆公司的紅薯面在網上賣到128元一提,產品銷往重慶、深圳、廣州,供不應求。

“一村一品” 築牢產業基礎

二程鎮是紅苕生產重鎮,被農業部認定爲“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該鎮大部分農民從事紅苕種植,紅苕產業撐起了“錢袋子”。

“今年全鎮紅苕種植面積達2.1萬畝,總產量約3.6萬噸。”二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柯長青告訴記者。

政策支持促發展。二程鎮通過政府牽頭、部門服務、龍頭帶動、市場引領等方式,疏通產業發展瓶頸。目前,全鎮已形成小規模、大羣體、多龍頭、強產業的紅苕產業發展格局。專業技術保種植。該鎮組織統一技術培訓,定期邀請專家教授進行技能培訓,讓有種植經驗的老農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產業服務一條龍。該鎮不僅重視紅苕種植基地擴大,還下大力氣建設先進的紅苕保鮮系統與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全鎮幾十家紅苕企業及產品微商、經紀人蔘與紅苕產業經營,打通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帶動了鮮食紅苕及加工產品的銷售。

記者在該鎮田店村瞭解到,該村採取“支部+市場主體+農戶”的模式,創辦紅安縣偉傑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事紅苕種植與深加工,今年紅苕種植面積1000畝,輻射周邊5個村。該公司生產的“苕大哥”紅苕澱粉和粉絲,在線上線下多個平臺銷售火爆。

據估算,二程鎮今年紅苕種植農戶畝產1800公斤以上,商品率可達60%。按單價2元/公斤計算,每畝可純獲利1500元以上。

目前,二程鎮已註冊“頣顥”“苕大哥”兩個專項商標,擁有部、省級頒發的紅苕無公害認證證書、產地認證證書。

紅安縣農業局總農藝師馬皓說:今年紅安苕種植面積同比增加4萬畝,給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不斷改良種植技術,創新銷售方式,拓展產業鏈條,擦亮公共品牌,“紅安苕”已經變成全縣農民脫貧致富“金疙瘩”。今後,還要繼續努力,從田間到餐桌,力爭讓“紅安苕”成爲響噹噹的品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黎海濱 通訊員 李紹倫)

(責任編輯:連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