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特赦1959》中,有兩個人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就是機電專家理工男葉立三和神機妙算羅盤將軍蔡守元,這二位一個嚴肅得近乎古板,另一個滑稽得近乎可笑,但他們卻是功德林裏給大家留下比較深刻印象、表現也不錯的兩個戰犯。看到最後,人們不禁生兩個疑問:爲什麼首批特赦的戰犯中不包括葉立三和蔡守元?他們的歷史原型又是誰?

蔡守元這個人比較搞笑,搞笑得不像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更不像在中原大戰的時候,曾經帶領一旅人馬殺入重圍救出光頭凱申的悍將。這個人沒事就算一卦,羅盤被收繳,他還能在帽子裏藏三個銅板,繼續搖卦。其實他的銅板即使不藏起來,也沒人會過問,因爲就是沒有銅錢,他用木頭削三個元寶形的東西,也能“重操舊業”。
除了跟周養浩徐遠舉關係不睦之外,蔡守元在功德林裏如魚得水,眼高於頂的黃維也會找他算卦,就連一向嚴厲的副所長鬍大樹,也跟他私交不錯。胡大樹除了跟賀政委、王英光開玩笑之外,唯一能讓他露出真誠笑容的,就是蔡守元。陳玉生送給蔡守元一袋大棗的時候,胡大樹還拿他開涮:“你的待遇比我還好,這麼好的大棗,我可沒收到。”

胡大樹還笑着婉拒了蔡守元送上的大棗:“你喫你喫,你留着喫。”能讓苦大仇深的胡大樹露出燦爛笑容的戰犯,僅蔡守元一個。而胡大樹之所以對蔡守元高看一眼,那是因爲他們有過並肩戰鬥的情義,爲了保護蔡守元,戰士陳玉生還身負重傷。
也正是那次並肩戰鬥的情義,讓胡大樹看清了蔡守元的價值:只要他看出力,威力能頂得上一個師——他只是給對方一個軍長算了一卦,數萬敵軍就乖乖地放下了武器,所謂“高射機槍部隊”,純粹是蔡守元從報紙上搬運過來的。

很多人都認爲,憑着蔡守元這次勸降之功,他應該是第一批被特赦的,但是蔡守元並不在名單之內,直到最後一批黃維都被釋放了,我們也沒看到蔡守元的下落。
與蔡守元類似的,還有葉立三。這位葉立三認爲“只有兩種人承擔戰爭罪行,一種是戰爭決策者,另一種是在戰爭中濫殺平民,毀壞歷史文明的。這兩種人我都不是。”結果被劉安國一句話憋了回去:“我問你,當年你帶部參加萊蕪會戰的時候,造成了大量平民的傷亡,有這事兒吧?”

葉立三這個德國學成歸來的理工男,有一股子較真兒精神,他認爲自己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拋下一切成見,熱情地投入了燈泡廠建設中。通過燈泡廠建設,葉立三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大家對他的印象,儼然成爲了燈泡廠實際的總工程師,幫着王英光的弟弟(燈泡廠廠長)一起跟大毛派來的顧問大媽據理力爭,那時候他的立場,已經完全轉變。他在燈泡廠的改造和擴建工程中,幾乎有了最終話語權,這貢獻,雖然不如蔡守元兵不血刃勸降了西南一軍之衆的敵軍,但是比起其他人,也算是出類拔萃了。
跟蔡守元一樣,葉立三也沒有出現在第一批特赦的十人名單中。那麼第一批從功德林走出去的十個人都有誰呢?這一點真實的歷史和電視劇一模一樣。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都知道到,功德林裏首批特赦的有十個人,他們分別是杜聿明、王耀武、曾擴情、鄭庭芨、宋希濂、楊伯濤、陳長捷、邱行湘、周振強、盧浚泉。

這十個人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是正規軍事院校出身,除了武備學堂和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陳長捷,其餘九位都是黃埔畢業:杜聿明、宋希濂、曽擴情、周振強黃埔一期;王耀武,黃埔三期(盧浚泉雖然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八期畢業,但後來入黃埔輪訓班,留校任第三期學生隊區隊長,應該算黃埔二期或三期); 鄭庭笈、邱行湘黃埔五期; 楊伯濤,黃埔七期。
第二、這些人都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雖然“功是功過是過”,但是其歷史功績不會被遺忘,所以第一批被特赦,合情合理。
葉立三跟蔡守元沒有被第一批特赦,原因有兩個,其一,他們在功德林裏做出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確實沒辦法跟前面說過的十位在抗戰中的貢獻相比。第二,並不重要,但也不能不考慮,因爲這兩個人物是綜合了許多人的經歷和特點衍生出來的。

《特赦1959》是一部比較嚴肅的歷史片,如果把葉立三蔡守元列進去,就違背了起碼的歷史真實——電視劇可以彙總融合而衍生出一個有特點的人物,但是卻不能違背起碼的歷史真實,這跟《飛虎神鷹》和《亮劍之雷霆戰將》是有本質區別的,後者好像根本就沒有播出。
葉立三的原型不好找,但是“每次打仗之前都要算一卦”的“蔡守元”,在歷史上還真有.這個人名字叫張淦,他的外號就叫“羅盤將軍”。
這位羅盤將軍張淦,資格可是老得不能再老,官職也不比杜聿明黃維王耀武低,此人給陸榮廷當過少校副官,後來加入桂系,先後任第八軍、第四十八軍參謀長、第七軍軍長,後來還當過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兵團司令官。
正像對聯裏寫的那樣,“早進來晚進來早晚進來”,張淦後來也進了功德林,但是他沒有熬到第一批特赦,在1959年2月,就病逝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