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12月3日電 題: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從荒山圍城到“青山郭外斜”

中新社記者 陳韜彬

冬季的青藏高原有些蕭瑟,但在高原東部的西寧依舊可尋綠意。

進入西寧北山腳下的北山美麗園中,6000畝林地在狹長的湟水谷地間一眼望不到頭,除了河北楊、青楊、榆樹、海棠外,長青的雲杉、雲松在寒風中依然挺“綠”。樹的腳下,園藝工人們正忙着爲孔雀花添加保溫措施,以應對更冷的天氣。

北山林場副場長鄭壽明告訴中新社記者,與如今多彩多綠相對比的是,北山美麗園曾是一片低矮民房和垃圾堆場。“北山因爲長年水土流失和風化,陡坡巖體易失穩,從而引發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

西寧市委綠色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徐進介紹,西寧城區東西狹長,南北兩山對峙,乾旱高寒的氣候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一直困難重重,雖然對南北山的綠化從未間斷過,但在改革開放初期仍是荒山禿頂圍城、風沙肆虐、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極度惡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當時西寧的真實寫照。

“西寧是青藏高原的門戶和國家生態屏障,也是高原上人類活動強度最大的地區,它以1%的地理空間承載着青海全省近50%的人口,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萬的中心城市。”徐進說,在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峻生態環境的倒逼下,作爲生態脆弱重點地區,西寧爲此開啓了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的超前實踐。

近30年來,以尕布龍爲代表的幾代西寧人戰黃土、抗缺水、滅鹽鹼,建成了由62座泵站、3120公里管道組成的林灌網絡系統。

“上世紀90年代資金還是比較缺乏,爲此青海形成省市兩級主導,168個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駐軍、武警部隊和部分個體參與的分片承包模式,並完備相關立法。”西寧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志說。

官方數據顯示,到2017年,南北山綠化累計完成造林24.56萬畝,栽植各類苗木2591萬株,兩山森林覆蓋率由7.2%提升到79%。其中,北山治理將危巖體整治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下大力氣完成周邊11個村、5832戶、182.6萬平方米拆遷任務,毫不猶豫地將可用作房地產開發、增加財政收入的400公頃土地劃爲城市景觀綠地,並在2014年頒佈《西寧市北山美麗園永久性綠地管理辦法》,以立法的形式讓綠意在這片土地上紮根。

據估算,南北森林每年可滯塵7.5萬噸,比1989年滯塵能力提高7.2倍,對西寧揚沙天數的減少起到重要作用,水源涵養功能得以增強。堅持綠色發展的西寧也爲此贏得了一張張靚麗名片,成爲中國西北地區唯一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項榮譽的省會城市。

“以前西寧有五大林場,其實就是荒山,現在纔是名副其實的林場。”鄭壽明在20多年前進入林場工作,當時說起林場就是一個“愁”字,現在談及林場,滿臉的自信與驕傲。

北山美麗園於2017年底開放;今年10月,歷時4年多建設的北川河溼地公園建成開放,一時成爲市民和遊客爭相遊覽的新地標。與此同時,甘河工業區6540畝工業用地被用於建設“園博園”;作爲勾畫生態山水城市的“綠芯”,總規劃達217.3平方公里的西堡生態森林公園建設也已全面鋪開。

記者在北山美麗園見到正在鍛鍊的退休市民吉順蓮,她說,過去可去的公園太少,現在綠色隨處可見,西甯越來越美,“高原缺綠,人們其實對綠色有更多的期待,也會更好地珍惜和保護它。”(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