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認識世界,在處理社會關係中,依賴經驗;陸九淵卻充分尊重人的本能。
一開始,大家的氣氛尚屬融洽,但很快這兩位大咖便脣槍舌劍,爭的不可開交。
鵝湖之會與太極辯論
朱熹像
他們二位都說了,人性都是好的,但很可能被會被外界的物慾所矇蔽,進而偏離了正道。
那該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老師和朋友的幫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如此就可以恢復心靈的本來面目,使得心靈能夠靈便,道理能夠明確。
陸九淵像
陸九淵認爲朱熹的學問涵蓋了天地宇宙和社會倫理,宏大但是支離破碎,畢竟強行把世間萬物和倫理道德扯上關係,邏輯上就會出問題,比如將子女孝敬父母和太陽東昇西落掛鉤,我們也覺得有點牽強;
朱熹則認爲,陸九淵過於強調內心,這和佛家禪宗講的“莫向外求”是一個意思,這哪兒還是儒家,已經成了佛家,做事情一定要實事求是,餓肚子就要想辦法解決餓肚子,一句“莫向外求”,這也太簡單了。
他們脣槍舌劍地辯來辯去誰也駁不倒誰,結果大家拂袖而起,不歡而散。
然而在鵝湖之會後,朱陸二人卻並未因此而耿耿於懷,反而對各自在當時的態度,都有愧疚之意。朱熹曾主動致書陸九淵,表示不忘其在鵝湖之會後的教誨。隨後,二人又多次相會講學,互致書信。
特別是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與陸九淵各自往來書信二十餘封,針對太極圖說中的無極而太極,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辯論。
對朱熹而言,一方面將陸九淵視爲其終身的論敵,但是另一方面,朱熹又將陸九淵視爲一起弘揚儒學的戰友。無論任何事情,都無法從根本上傷及二人之間的親密友誼。
當聽聞陸九淵去世的消息之時,朱熹竟然率領門人前往寺中設靈位哭之,情真意切。
朱熹此人一向恃才傲物,但卻唯獨對陸九淵這個論敵如此另眼相看,足見其之器重。
王陽明爲何比陸九淵紅
假設,腦白金選擇了另外一種宣傳方式,讓一個權威的醫學專家穿上白大褂,跟我們說,這個腦白金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之類的,還能達到上面那種效果嗎?
這個定律,在思想上依舊適用。
就拿佛教來說,如果我們做個統計,漢傳佛教中人數最多的是淨土宗,爲什麼呢?
因爲理論簡單,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一個佛國“極樂世界”,加上六道輪迴出離心。非常多的人,聽說佛教,就是從聽說淨土宗的理念開始的。
同樣在儒家思想上,無論是早期的孔孟、漢代的經學、宋代的理學,都要求一個人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儒學一開始是針對士大夫精英羣體的,所以理論層次比較高。
陸九淵的心學思想直接承襲自孟子,自己並不做分解與立意,若是不熟悉儒家思想經典,後人學起來便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
還有就是陸九淵本人與禪僧交往密切,故而其在反對佛教的同時,又主張爲學應如禪學明心見性般簡易直接、直契本心,這也影響到了陸九淵的講學方式,跟禪宗一樣多遮撥語,點示語,這點上朱熹倒沒有冤枉他。
而王陽明卻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很少談高深空懸之論,而是將心學思想拆解並建立了一套精神上承襲孟子、陸九淵,語言上原創且很通俗易懂的陽明心學,使初學者容易入門。
何況王陽明不僅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在治軍理政也是一把好手,古往今來,能做到如此全面的儒學大師寥寥無幾。
雖然夾在朱熹和王陽明兩位巨人間的陸九淵不怎麼出名,但他的思想還是有督導之處。
陸九淵思想與王陽明、朱熹的不同
從這三個層面分析,陸九淵雖然是心學創始人,但思想與王陽明根本不同,在第一個問題上造成兩人的根本分歧。
陸九淵認爲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有自己的運轉規律,也就是“天理”;王陽明則認爲“心外無物”,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虛擬的,不過是在自己心中的映射罷了。
拿我們孝敬父母來說,陸九淵認爲孝敬父母是天理,也是人的內心需求,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是違背天理的,也是沒有良心的;王陽明卻認爲僅僅是人的需求,不然天下逆子那麼多,也沒見地球從此停轉。
朱熹在第一個問題上,與陸九淵看法相同,世界都是實實在在的,也認爲天理與人慾密不可分,但在第三個問題上,朱熹與陸九淵又有了差別。
朱熹認爲要想掌握“天理”,就要去研究客觀事物,研究多了你就能從具體的事物之理悟到這個世界的最高本體了。
但陸九淵認爲,既然理可以被我的心認識到,那麼我爲何不去探究內心,而要研究客觀事物呢?
假設你在生活中被一個朋友冒犯了,朱熹會鼓勵想想爲什麼,去大自然中觀察,再不濟你也要去四書五經裏找一下孔子孟子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的;陸九淵則鼓勵你,跟着自己的感覺走,如果你覺得這個朋友不值得交往了,那就散夥。
可以看出來,陸九淵在前兩個問題上認同朱熹,在後一個問題上,又和王陽明比較接近,是朱熹的“世界觀”和王陽明的“方法論”的結合。
理學與心學,乃至陸九淵與王陽明的思想,並不能以簡單的優劣來劃分,關鍵是將這些思想用於實踐的人們。
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們的思想都有閃光點,至於哪一個適合於我們,還得我們自己去摸索。
不過,朱熹和陸九淵雖然爲學術而爭吵不休,卻又不影響私交的高風亮節;王陽明先生對於朱熹這種權威思想的懷疑,以及“敢爲天下先”,將知識普及大衆的良苦用心,毫無疑問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