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灝

  中國一度是“世界工廠”,但轉眼間,中國人不出國門就能“買遍全球”。

  本週,全球的目光,密切關注着正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

  這只是中國在用實際行動反對貿易保護,併爲全球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包”、開拓海外市場、尋求對華商業合作提供重要機會嗎?

  國際輿論認爲,在趨於緊張的全球貿易態勢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進博會上有關中國持續改革開放,以及不斷增長的進口消費市場的表態,將幫助世界消除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也將有利於全球出口商與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

  更有輿論評價進博會作爲迄今爲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爲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其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什麼叫開創性意義?《華夏時報》就備受關注的7個問題採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武雅斌教授,他表示,進博會預示中國進口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武雅斌教授是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後、中科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也是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訪問學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碩士。曾就職於國家商務部外貿司、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研究、貿易與產業政策制定和國際貿易談判工作,曾任浙江省義烏市副市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他與國內外專家合力編寫的《進口貿易與中國實踐》一書,11月7日在進博會上發佈。據稱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高柏等都對這本新書表示高度讚賞。據瞭解,該書是一次開拓性的有益探索。在國內外貿易理論研究和具體政策實踐中,長期普遍存在重視出口、低估乃至忽視進口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情況。該書不僅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進口貿易理論和進口管理政策,全面總結中國在進口貿易方面的政策創新和實踐經驗,並採用模型模擬的方法,對中國未來的進口需求進行科學預測。

  以下是武雅斌教授就7個問題給出的答案:

  1.何謂順應開放合作的時代潮流?

  中國進口貿易的發展,不僅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也對全球化進程的穩步推進產生重要作用,這正順應了開放合作的時代潮流。近年來,部分國家出現“反全球化”的聲音,影響了世界經濟的開放穩定發展。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措施,無疑爲全球化的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促進更多國家從全球化中獲益,尤其是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與進來。中國進口的發展,有助於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蹟”。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如進出口不平衡問題突出,外貿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健康發展不可持續,出口產品國內附加值低,進口產品規模相對較小。鑑於此,中國政府提升了進口的戰略意義,出臺了一系列擴大進口的貿易政策,明確提出將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進口規模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力求通過實施積極加強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口的相關政策,促進中國企業和產業升級,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多元化需求。

  進口貿易對於市場競爭、要素供給、消費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產業發展均有重要作用。擴大生產型中間品及部分高科技最終品的進口有助於增加國內優質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促進生產要素從引進、培育到釋放的戰略提升,爲國內產業轉型注入更多競爭,並從技術溢出效應中獲益;同時也有助於激發國內產業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的活力,逐步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跨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擴大消費品進口有利於增強國內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還可以成爲各國妥善處理和解決與他國貿易摩擦乃至潛在衝突的手段之一。

  2.何謂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全球價值鏈理論起源於20 世紀80 年代國際商業研究者們提出的價值鏈理論。具體而言,價值鏈貫穿於企業和相關生產者將產品或服務從概念設計到完成生產所進行的全部活動中,包括研發、設計、製造、營銷、分銷、售後維護等。價值鏈打破了傳統的連貫式生產過程,使得具有不同生產優勢的國家可以集中從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使得一種產品的生產能夠受益於全球範圍內優勢資源的整合效果。

  此外,全球價值鏈理論強調生產全球化整合的過程。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國際分工格局出現重大轉型,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演變爲產業內分工,進而延展細化爲不同工序、增加值環節之間的分解,全球價值鏈模式成爲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新方式。例如,很多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是在美國和日本進行設計,但其精密的組件如半導體和顯示屏則是在韓國或者中國臺灣進行生產,最後在中國大陸進行組裝,並在歐洲、美國進行銷售和售後服務。

  當今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的貿易以中間品而非最終品的形式進行。加工貿易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主要途徑,這一過程涉及大量中間品進口貿易,因此中間品貿易成爲影響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和貿易效率的關鍵。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上的附加值分佈極不平衡的現象也不容忽視。控制核心技術的發達國家將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轉移到勞動力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生產者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口貿易及其結構的優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中轉變被動地位的重要契機,採取科學合理的進口政策促進進口競爭力的發展,有助於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3.何謂爲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具體而言,擴大進口的作用主要表現爲:有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有助於推動消費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意味着進口貿易規模和結構的全方位優化;有利於促進貿易平衡和緩解貿易摩擦;體現了中國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的大國責任擔當;反映了中國支持多邊自由貿易的堅定態度。

  總之,中國所追求的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再單純追求貿易的體量和規模,而是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擴大進口有利於補齊國內貿易轉型升級的短板,豐富國內整體產品的供給,優化國內市場競爭格局,也會對國內同類產品形成較大的競爭壓力,倒逼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引進、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從供給端提升產品活力和競爭力,從世界角度看,也爲其他國家提供了更多機會。

  4.何謂“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

  2012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中國外貿發展由此從“出口導向”往“擴大進口”的方向轉變。政策供給的重點亦逐步轉向,服務於積極擴大進口這一戰略目標:一方面,提升進口貿易便利化程度,降低進口貿易的阻力;另一方面,創新進口展會等貿易促進方式,增強進口貿易的發展動力。

  貿易便利化是指對國際貿易中收集、呈報、傳送和處理貨物運輸相關數據時所涉及的活動、做法和手續進行簡化和統一。自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增加進口”以來,全國上下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進口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進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的監管和服務、發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加強邊境貿易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信息平臺建設、支持新型貿易業態和平臺發展等,已初見成效。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進口通關效率的大幅提升,2017年1至11月全國海關進口貨物的通關時間爲16.7小時,比2016年全年縮短33.6%;在月度壓縮通關時間三分之一的目標提前實現的基礎上,全年累計進口海關通關時間首次壓縮超過三分之一。2018年9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本年度要將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進出口監管證件再壓減三分之一。爲了持續改善進口貿易便利化條件,應在降低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優化進口通關流程、改善國內營商環境等方面進一步下功夫,努力減少外國企業出口產品至中國的障礙。

  在創新進口展會等貿易促進方式方面,會展是貿易促進活動中最爲重要的措施之一。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會展的現交易這一傳統功能正逐步弱化,而展示營銷、信息傳遞、人員交流的作用日益突顯。會展有助於帶動貿易、投資、服務等領域的多方面深度融合,對拉動進口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在促進進口貿易的會展中,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可謂最大的重頭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所言,“這不是一般性的會展,而是我們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作爲以習總書記爲核心的黨中央爲支持貿易自由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以及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所做出的重大決策以及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成爲中國進口貿易實踐的主要抓手,助力中國拓寬進口渠道,實現市場多元化,更進一步地融入全球價值鏈並參與國際資源配置。

  5.何謂助力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的中國方案?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和投資壁壘不斷加劇,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面臨嚴峻考驗。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與“再工業化”的政策導向,近期實現具有排他性質的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等一系列舉措,實則是對全球價值鏈的一種扭曲和阻斷,註定將遭遇挫折。

  在此形勢下,對中國擴大進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採取積極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將有力提升全球貿易自由化水平,爲世界經濟增長創造新需求、注入新動力。擴大進口的政策舉措,也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當前全球發展失衡現象嚴重,各國收入差距突出。中國主動擴大進口,增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鼓勵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紅利,也爲其他國家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幫助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利益融合和分配,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6.何謂激發全球貿易新活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嚴重挑戰。因此,需要通過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更高水平開放,構建更加廣泛的互利共贏新格局。創新推動貿易發展和增長,在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同時,將提高民衆的生活水準。各國應該消除關稅壁壘,更加開放和順暢的國際貿易才符合全球民衆的根本利益。

  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和投資保護主義給國際貿易和投資前景進一步蒙上陰影。必須重振國際投資這一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振興投資激發國際貿易增長活力,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本屆進博會的召開,一定會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7.何謂中國市場對消費類商品進口有強勁需求和巨大潛力?

  從產品的行業類型的角度看,能源類產品、農產品、機械產品及運輸設備,還有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需求量大並處於上升態勢。

  在能源類產品進口方面,就目前中國的形勢來看,中國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各類能源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將繼續提高。隨着中國煤炭市場改革的深化和開放力度的加大,國內外煤炭價格將進一步接軌,較低的國外煤炭價格將會導致煤炭進口量的持續增加。而天然氣作爲相對清潔的高效能源,隨着天然氣勘探和開採技術的發展,對外依存度的增幅也會逐漸增加。

  在農產品進口方面,由於農產品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影響人民福祉,因此採取一定政策對以食品和糧食爲代表的農產品進口加以限制和保護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中國中國各類糧食的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適當增加糧食進口的確有助於節約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在進口高新技術產品方面,中國中國目前仍處於技術相對落後的階段,技術對外依賴度較高,對高新技術的進口需求大。一方面,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可以直接彌補國內市場的不足,滿足投資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引進可以促進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從產品生產階段的角度看,中間品和最終消費品的進口貿易均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目前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的貿易是以中間品,而非最終品的形式進行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依靠從發達國家進口中間品,加工成最終產品,再用於出口或國內消費。這些中間品的進口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伴隨着發展中國家外向型經濟的不斷深化,對國外中間品進口的依賴程度也在日益加深。有研究表明,中間品貿易可以讓企業通過使用更好、更便宜或新穎的國外投入來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升國內消費者的福利。最終品是“中間產品”的相對概念,是一段時間內生產,在同期內不再加工的,可供最終消費和使用的產品。最終品的進口一般是用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要。

  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國內市場對消費類商品的進口有着強勁需求和巨大潛力。根據商務部數據,當前中國最終消費品進口僅佔進口總量的5%,而世界範圍內平均爲20%左右。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 Willem Thorbecke的研究,中國人均消費品進口大約爲36美元,不僅遠遠低於美國996美元的水平,也低於人均收入不如中國的東盟國家198美元的水平。擴大消費品進口能夠促進進口管理政策的完善,減少中國消費者“捨近求遠”帶來的資源浪費。通過合理增加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般消費品的進口,既能夠充分滿足國內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加全社會福利水平,又可以極大地豐富市場供應,起到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在同時實現外貿平衡協調發展中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助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不斷滿足。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商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