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汪兆銘就是熱血青年中的一個。我們說汪兆銘從一個熱血青年成爲一個漢奸,是他變了。

汪兆銘當年確實是非常純粹的熱血青年。
晚清末年,有識之士由於對清政府極端失望,大家逐漸形成一種共識,也就是隻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世濟民。但是,在經過數次起義暴動失敗後,大家明白,雖然清政府已經處在垂死的邊緣,但是要想把清政府推翻,其實還不太容易。
於是,當時的那些熱血青年認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暗殺清朝的重臣們。只有殺掉幾個重臣,殺掉一批封疆大吏,纔沒有人敢當清朝的官,清朝纔會垮臺。
所以那時候,熱血青年的暗殺行動纔多了起來。而汪兆銘就是熱血青年中的一個。他自製炸彈,試圖暗殺攝政王載灃。
要知道,載灃在當時是清政府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雖然沒當皇帝,相當於皇帝。他殺載灃,可就比那些刺殺總督或者巡撫的人的行動大膽多了,而且肯定是必死無疑,是有去無回的行動。也就是說,汪兆銘完全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如果不是最終遇到清朝突然解體,汪兆銘肯定就被殺掉了。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熱血青年,卻在抗戰中投降了日軍,成爲千古罪人。那麼,好端端的一個熱血青年,爲何會走到這一步呢?
一、利益之爭。
汪兆銘最開始投身革命的時候,他只是一個純粹的青年,而且一無所有。他是爲理想而活着的人,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成爲既得利益者。
但是等到後來革命勝利,他成爲孫文的左膀右臂,成爲國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的時候,他就已經具有了話語權,有了利益集團。
如果孫先生一直活着,國軍內部基本上能保持團結。但是孫先生不幸去世。一時之間,羣龍無首,孫先生的那些左膀右臂們,包括汪兆銘、胡漢民、蔣中正、廖仲愷等人,必然要因爲誰來掌權的問題,發生爭鬥。汪兆銘就算不想爭鬥,他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爲他代表着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大家會推着他往前走。
但是,汪兆銘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甚至他根本就不是政治家,他根本就沒有處理政治事件的能力。因此,他最終不是蔣中正的對手,很快被蔣中正排除在覈心領導之外。
這樣一個打擊,對於汪兆銘來說,顯然是受不了的。所以纔要想辦法找到自己的抓手。當年蔣中正製造“四·一二”事變,汪兆銘不久就製造“七·一五”事變,其實就是在與蔣中正競爭。
但是汪兆銘不管怎麼撲騰,都無法戰勝蔣中正。蔣中正不但有政治手腕,而且還掌控了軍隊。汪兆銘基本上一無所有。正是在無能爲力之下,他纔想依靠日本人這股勢力,讓他重新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因此才當了漢奸。

二、性格之困。
汪兆銘的性格軟弱,很容易被別人牽着走。
別的不說,就拿他的老婆陳璧君追他,最終把他追到手,就可以看出來。
陳璧君並不是美女,作爲美男子的汪兆銘,一開始也並不喜歡她,而且還拒絕了她。但是,陳璧君看出了汪兆銘性格軟弱,有可以改變的那一面,對汪兆銘展開了始終如一的進攻。這讓汪兆銘實在是“盛情難卻”,最後還是被陳璧君俘獲了。
汪兆銘身邊的很多人,包括陳璧君在內,都有親日的背景。汪兆銘在政治上有些不清醒,沒有看清楚全國人民的反日呼聲,因此受身邊人影響,就走到日本這條道上來了。
這一點,汪兆銘也是不能與蔣中正比的。
蔣中正知道,當時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抗日,而是消滅共軍。但是,蔣中正一直沒有否定過抗日,一直不願意和日本合作。到抗戰開始時,雖然他是迫不得已,雖然他知道抗日對他的利益選擇,並不是最好的。但他依然決定打響抗日之戰。這就是蔣中正強硬而又清醒的地方。

三、熱血之虐。
我們說汪兆銘從一個熱血青年成爲一個漢奸,是他變了。
實際上,他一直並沒有變。他實際上自始至終就是一個熱血青年,他有着熱血青年的純粹,同時也有熱血青年的簡單。
而且他還一直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也希望中國能夠從困苦中脫離出來,希望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正因爲是這樣,加上性格軟弱,他纔會覺得抗日沒有希望,抗日最終只會走向亡國滅種。所以他才認爲應該向日本人妥協,和日本人合作。他覺得這纔是那時候苦難中國的唯一道路。
正因爲有這樣的認識,因此那時候他發表了不少親日的文章。後來乾脆倒向日本侵略者的懷抱。
而所有這些,都是他作爲一個熱血青年,簡單和愚蠢的表現。
(參考資料:《汪精衛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