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達武漢後,大連醫療隊分成大連一隊和大連二隊,分別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的8個病區、365張牀位,累計救治患者509名,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零復陽,醫務人員零感染。首批大連醫療隊17名隊員,分別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大連市友誼醫院、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編入遼寧醫療隊馳援武漢,支援武漢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

從1月26日到3月30日

這是戰鬥的65天

這是壯麗的65天

這是溫暖的65天

……

1月26日

大連17名醫護人員出征

加入遼寧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

2月2日

第二批援助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的

18名大連醫護人員再次出發

2月8日

第三批511名大連“白衣戰士”奔赴武漢雷神山醫院

在武漢抗“疫”一線

奮戰的是546名不怕犧牲、攻堅克難的

“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在被按下暫停鍵的武漢

所有的工作都是“拼命”

所有的故事都寫滿了奉獻和犧牲

防護服上寫下的名字

是對生命的鄭重承諾

N95下深深的壓痕

是拼盡全力的“勳章”……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堅強意志”

這是遠征的白衣英雄加持的“大連力量”

這也是戰“疫”的神州凸顯的“中國精神”

出征

1月26日大年初二6時許

市政府門前,市領導正在爲大連首批加入遼寧援助湖北醫療隊的17名醫護人員送行,他們要乘坐大巴車到瀋陽乘機赴武漢。深冬的凌晨,北風清冷,一如此時的武漢——新冠肆虐,疫情如火。目送遠去的大巴車,很多人眼中含淚;當大連醫療隊員馳援武漢的消息傳開,感佩之外,“一定要平安回家”響徹全城。

2月2日正月初九

第二批援助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的18名大連醫護人員出發,他們的戰場將是最危險的“紅區”,與死神爭奪生的希望。“召集信息一發出,不到一小時就收到來自醫院各崗位的百餘名醫務人員的請戰書。”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副院長袁宏說。

2月8日元宵節

本該團圓之夜卻充滿了離別,第三批511名大連“白衣戰士”飛赴武漢,他們將整建制進駐還在建設中的雷神山醫院,夯實武漢戰“疫”中的這方“壓艙石”。元宵之夜“大連4小時集結”的故事已是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短短4個小時,從遍佈城鄉的20家醫院火速抽調出511名人員組隊,連夜飛赴武漢——這是全國地級市人數最多的一支醫療隊。

“其實這世上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一分光,然後螢火匯成星河。”回頭翻看546名醫療隊員的日記,卻發現“大連速度”的背後是大連人的情懷。

♥他們中有的人早就將行裝放在單位、隨時備戰;

♥有的來不及回家,讓家人直接把行裝送到集結地;

♥有的沒時間與愛人、孩子告別,在工作崗位上換下白大褂就奔往集結點;

♥有的狠心放下懷中不滿兩歲的孩子,含着淚毅然前行不敢回頭……

不是沒有牽掛

而是愛得更大、更深

戰鬥

這些戰鬥在武漢的日子,在三批大連醫療隊員的職業歷程和人生經歷中都是無法忘懷的記憶,在2020冬春之交的武漢和大連,也是城市歷史不能不刻錄的記憶。1000萬武漢人民不會忘記,700萬大連人民也不會忘記,這些白衣執甲的戰士,決勝在沒有硝煙的戰場,守住了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挺起了中國人壓不垮的脊樑。

♥那些防護服上的誓言和“調皮”,是生命守護者的堅定和自信;

♥那些護目鏡下因汗水蒸發而起的霧氣,是戰士們無聲的勇毅和決絕;

♥那些被口罩勒得“面目全非”面孔,恰恰是他們最美的勳章。

冬去春來

所有的好消息都是來自

這些戰“疫”英雄的付出和堅守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支援蔡甸醫院、重症病房

首批大連醫療隊17名隊員,分別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大連市友誼醫院、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編入遼寧醫療隊馳援武漢,支援武漢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該醫院下設三個院區分別是江北院區、濟和院區和婦幼保健院區。大連17名隊員,6人在江北院區ICU(重症監護室),與遼寧醫療隊其他隊員共同收治50餘名重患;11人在濟和院區,負責50張牀位,與武漢當地醫護共同收治患者約170人。

“剛到濟和院區,我頭嗡的一響,真是被嚇到了。這是一個普通病房改造的臨時傳染病救治醫院,沒有明顯的隔離區,沒有專業的感染控制,醫療隊伍才組建4天,沒有一位是呼吸專業的醫生……感染控制是最迫切的問題。”首批醫療隊隊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曹麗華說,疫情不等人,我們只能克服困難,邊開展救治工作,邊梳理完善流程。

“紅區”——抗“疫”定點醫院中重症病區的別稱。2月2日,包括18名大連隊員在內的遼寧援鄂危重症醫療隊到達武漢。2月4日晚,他們陸續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開展工作。又是一個50多天,醫療隊員們每天都在和死神搶時間、搶生命。對於他們而言,進入“紅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患者生命的最後一分最後一秒——異常艱辛的大搶救隨時發生。與繁重的工作相比,直面生死的壓力纔是最大的考驗,任何的鬆懈都可能意味着死亡的降臨。

“2月6日晚,遼寧醫療隊接管的兩個病區接收了29名重症患者。”第二批醫療隊隊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龔平說用“慘烈”形容當時的狀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

是被臨時改造成的

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定點收治醫院

遼寧醫療隊接管的兩個病區

原來是婦科和肝膽外科病房

所以傳染病設施、流程都不完善

重症搶救設備更是“殘缺不全”

“當天晚上我值班,剛接完班,一下子就同時來了5個患者。我記得很清楚,最重的患者推進來的時候處於嚴重缺氧狀態。可是,一切都太急,缺物資、缺設備、缺藥物。”龔平回憶說。剛剛忙完這5個,馬上又要來8個,還有更多人在排隊……大戰在即的緊張驟然凝得讓人窒息。“剛開始的十幾天是最難的。”龔平說,人手少得他們不得不三班倒,“大家都很累,越累越睡不着,不少隊友只能靠藥物催眠,逼着自己休息。”

啃下硬骨頭:

整建制接管雷神山醫院8個病區

2月8日,511名大連“白衣勇士”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到達武漢後,大連醫療隊分成大連一隊和大連二隊,分別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的8個病區、365張牀位,累計救治患者509名,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零復陽,醫務人員零感染。救治期間,大連醫療隊確保治療同質化,治癒率顯著提高,病亡率明顯降低,多次得到中央指導組、湖北省和武漢市領導的肯定。

遼寧援武漢雷神山醫院醫療隊指揮部總指揮、大連醫科大學副校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院長徐英輝說,雷神山醫院對於武漢打贏新冠肺炎阻擊戰意義重大。想打勝仗,必須建立一支政治過硬、技術過硬、身體過硬、心理過硬的精銳醫療隊伍,同時還要做到分工協調、團結合作。根據雷神山醫院實際施工進度,大連醫療隊採用接收工作與施工進度同步推進的方式,做到完工一個病區、接手一個病區、籌建一個病區、驗收一個病區、開診一個病區,“五個一”同步實施,在最短時間實現開診。2月12日,大連醫療隊接收的A13病區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準備時間就率先接診,是遼寧雷神山17支醫療隊負責的病區中最先實現接診的。一週內,大連醫療隊接管的8個病區全部接診;首批治癒出院的三名患者中,兩名經大連醫療隊治癒。

建章立制,

創造“大連模式”與“大連經驗”

在雷神山,“大連模式”和“大連經驗”是大連醫療隊創造的寶貴財富。到達武漢後,醫療隊迅速出臺各類制度,包括醫療、感控、駐地管理、交通管理等,確保隊伍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步調一致,團結一心。根據不同專科,將醫療及護理合理分配,達到最優組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副院長尚東、呼吸內科專家李豔霞等組建成遼寧醫療隊專家組,並帶領專家組在國家標準方案基礎上,根據雷神山醫院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了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感染的診療方案並實時進行修訂。該方案不僅注重科學性、及時性,而且較早地將中西醫結合、共情醫學理念、心理干預應用到患者的治療中,多措並舉,因患施策,形成具有大連特色的救治方案,體現了大連的救治水平。

武漢雷神山醫院每個病區都分成隔離區和非隔離區,兩區之間進出需要進行嚴格的防護消毒流程。這是保安全的需要,但也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怎麼打破這一困境,讓醫護人員和病患能及時的“面對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教授楊延宗不遠千里自帶設備從大連連夜奔赴武漢,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搭建起了一座“橋”。

2月19日創新完成首批“醫療音視頻實時互聯繫統”的搭建和試運行,實現工作人員在指揮部、辦公室、醫生護士站、隔離病房、清潔區之間的實時音視頻無障礙通訊,使診療變得更直接、科學、高效、溫暖。該技術以遼寧醫療隊接管的17個病區作爲試點後,又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在整個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互聯互通系統的建立;大連醫療隊與大連後方中醫專家的實時會診。

至此大連“中醫診療方案”在雷神山醫院也應用開來。大連後方中醫專家組依據武漢前線疑難危重患者中西醫結合救治的需求,充分發揮遠程支援作用,通過武漢、大連兩地前後方專家共同努力,讓患者得到更好的個體化治療。

後援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後勤後保障,抗疫打勝仗。“決不能讓前方戰士流汗又流淚,一定要白衣勇士安心、放心!”在大連後方,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起立下莊嚴承諾:用最溫暖的懷抱讓遠征的戰士沒有後顧之憂,用最崇高的致敬讓城市的英雄獲得至高的禮遇!

據不完全統計,大連醫療隊馳援武漢期間,全市衛生健康系統給醫療隊帶去醫用N95(3M 1860)口罩1.6萬隻、外科口罩3.3萬隻、醫用防護服1.1萬套、隔離衣6500套、護目鏡3700只、防護面屏5600只、一次性鞋套7100雙、醫用檢查手套3.5萬副……爲醫療隊醫用物資使用,提供了充分保障。

我市各單位各部門還組織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物資,大連共派出6批次、11輛車,運送150餘種物資110噸。每次發車前還通知546名醫療隊員的家屬準備個人物資並集中收集,共計1700餘箱;協調組織武漢志願者300餘人次在大連醫療隊各駐地照單高效有序卸貨搬運,大大減輕醫務工作者負擔。

同時,我市還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一線醫務工作者家屬保障工作組”,與馳援湖北武漢的醫護家屬建立聯繫,一對一加微信好友結成服務對子,全力解決家屬的生活需求和實際困難。6個工作小組,132名機關幹部及其背後的工作單位,組成強大的服務團隊,爲家屬提供各種服務。

一名醫療隊員的家屬買不到哮喘藥,工作組連夜聯絡醫院和藥房,迅速用冷鏈方式將藥品送達;一位老人因患慢性病要打吊瓶,2個小時後,醫護人員上門爲老人紮上了吊針……每天都在上演的一幕幕,溫暖着家屬的心,紓解着前方白衣戰士的擔憂,鼓舞着他們鬥志。

3月6日晚

大連星海灣畔、青泥商圈,樓宇小區、地鐵公交

機場火車站……

3萬多塊LED巨屏和電子屏幕同時點亮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全城集體致敬

致敬馳援武漢的白衣勇士

他們是大連700萬人最遠的牽掛和最近的思念

更是鐫刻在大連豐碑上的永遠的驕傲

全城亮屏

大連白衣勇士的名字和樣子

成了這座城市最亮的光

3月6日以來

3萬多塊戶外大屏及公共電子屏

以每個屏幕平均3分鐘一次、一天平均200次

全城一天平均600萬次的播放頻率

呈現最美

大連亮屏,武漢淚目

來自家鄉的亮屏極大地鼓舞

溫暖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大連援助武漢醫療隊

“大連花開正豔時,我們必得勝歸來”

看到自己像明星一樣出現在家鄉的大街小巷

馳援武漢的英雄們感動得淚流滿面

同樣被激勵和感動的

還有爲守護大連晝夜奮戰的廣大醫護人員

“感謝大連,以這樣的方式,向戰友們致敬”……

一股前所未有的奮鬥力量

在全市醫療戰線傳遞

致敬最美

是一座城的精神

呈現最美

是一城人的情懷

文字: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張麗霞、姜雲飛、李元臣、萬恆

圖片:受訪者提供,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高強、王韜飛、雪林、張春雷

編輯:李金秋、徐琳、蘇昕

美編:張強

校對:王濤

責編:李元臣、孟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