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進行到第五個年頭,在敵後太行山根據地,日軍面對廣袤的華北平原,完全像是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

進入戰略對峙階段後,日軍戰鬥力開始日薄西山,一次接一次的掃蕩,沒有摧毀我華北根據地八路軍民的意志。

在敵後,生死存亡的最關鍵一仗不是武器裝備優劣,而是糧食爭奪戰。

1942年秋以來,本就少雨少雪的華北平原,一場持續乾旱無情襲來,枯焦的莊稼,龜裂的土地,乾涸的河牀,爲剛剛在戰略上有所轉機的抗日軍民蒙上一層陰影。

秋苗未種,許多地方連飲水都非常缺乏,糧價大漲,人心惶惶。

災荒讓日軍更加殘酷,1942年10月,日軍開始第五次大掃蕩,奪取糧食是其重要內容,計劃在華北征收2000萬石糧食。

一場爭奪糧食的戰役在敵佔區、游擊區和根據地展開。

八路軍總部所在的太行山地區,災情更加嚴重。

作爲分管後勤工作的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憂心忡忡。

面對天災人禍,彭德懷對太行地區的老百姓飢寒交迫更是心疼。

日軍徵收計劃2000萬石,實際只完成了十分之一,八路軍公糧計劃爲100萬石,只及敵計劃的5%。

彭德懷經常看到提筐挖菜的婦女和孩子,挖野菜、捋樹葉的老百姓比比皆是,甚至村裏開減租減息大會,大家餓得坐不住,只能躺在炕上說話,節省力氣。

一向鎮定自若的彭大將軍,在羣衆的飢餓前憂心如焚。

他找來後勤部長楊立三一起研究,倆人說來說去,確實沒有好辦法。

彭德懷果斷決定:“八路軍總部直屬各單位,從即日起,每人每日節約一兩小米救濟饑民。

這樣,八路軍機關直屬隊各單位每日口糧不到7兩。

救了老百姓,八路軍自己餓肚子怎麼辦?

於是,八路軍總部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野菜展覽。

因爲很多沒經過長征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幹部,對遍山百草,分辨不清哪些可食,哪些有毒。

即使尋找野菜,彭德懷指示:“把近處、平坦處留給羣衆,就是野菜和樹葉都不能與老百姓爭食。”

難怪爲中國抗日戰爭而犧牲的印度醫生柯棣華在他的日記中寫到:“這些人即使在戰爭失利中也不會被摧垮,八路軍吸引着人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