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平等已成世界範圍內“政治正確”,無論在哪個國家發表種族主義言論,都該付出沉重的代價。

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外籍僱員、來自奧地利的克拉爾斯(Mark A Kolars),在職場社交平臺Linkedln賬號持續發佈“辱華言論”,引發關注。11月7日,該所發表聲明,表示已解除與克拉爾斯的聘用合同。

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中科院外籍僱員被解聘,是種族言論應付的代價

“歐洲的血統中國永遠趕不上”、“中國人不夠聰明,近親繁殖太久了”、“只是來中國掙錢,中國人需要我們外國人,沒有我們的幫助你們至今還戴着斗笠種田”……從截圖看,這名自稱持有在華“外國專家A類綠卡”的外籍工作者,發表的言論讓人瞠目結舌。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還自我辯稱“並非在種族歧視”,只是“討厭骯髒的黃種人”。

克拉爾斯無疑在觸碰底線。這道底線不是個別人的,而是普適性的——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大1965年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明文指出,“一切形式的種族、宗教和民族仇恨與行爲”,都是違反《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的種族主義行爲,各成員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各種形式的種族、宗教和民族仇恨。

作爲ICERD締約國公民的克拉爾斯即便對這份公約無知,也該知道,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種族主義劫難,就是由其同胞希特勒發動的。希特勒當年的“雅利安民族優越論”,給其他種族和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災難。而伴隨着對這場災難的反思,種族平等也逐漸成爲世界範圍內“政治正確”。在當下,在哪個國家發表克拉爾斯這樣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言論,都該付出沉重的代價。

反對種族主義,不是自卑心態下的敏感,而是對文明價值的捍衛。

今年1月,美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尼利,自稱“接到投訴”,用電郵責令自己的學生不得在校園說中文,聲稱此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後果”。事情曝光後,兩千多名該校不同族裔背景的師生、校友和校外人士發起聯署,指責其歧視性言論,是“典型的種族主義行爲”,爲此,該校醫學院院長克洛特曼迅速發表公開信,稱學校“沒有任何規定限制學生用何種語言進行交流”,師生在校前途“也絕不會因爲其在課堂外使用何種語言而受到任何影響”。

儘管尼利隨後解釋“並非有意進行種族針對”,而“只是出於關心學生能否適應英語學習環境而口不擇言”,但仍被撤銷了研究員總監的職位。而這番處理,算是北美針對“種族歧視言行”的常規性操作。若不是這位助理教授僅“表達不當”,而不像是有意進行鍼對性種族主義攻擊、挑釁,後果只會嚴重得多。

兩相對比,同樣聲稱“並非種族歧視”的克拉爾斯,其言論中對自己所屬種族的無端拔高,和對黃種人的毀謗、侮辱,可謂無所掩飾,如今被受聘單位解聘也是其本該付出的代價。

ICERD要求各簽約國“以法律禁止仇恨言論,並以刑事手段懲治種族主義組織”。作爲負責任的大國,作爲聯合國重要成員之一,中國也宜從法律層面明文禁止任何形式、針對任何特定對象的種族歧視、種族仇恨言論,併爲以法律和刑事手段懲罰這種言行,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

回到事件本身,種族主義無異於人類發展過程的“毒瘤”,無論克拉爾斯這番言論歧視的是哪個族裔、膚色、信仰人羣,都擺脫不了種族主義的底色,對此給予應有處理也是旗幟鮮明反對的題中之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