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目前廣泛採用的技術有背越式和俯臥式,更多的人還是採用背越式。男女運動員都曾用背越式多次打破了世界紀錄。任何跳高技術都分爲助跑、起跳、過竿、落地四個部分。助跑與起跳是最重要的階段,決定着身體騰起的高度、竿上的過竿姿勢和動作,決定着身體過竿時人體重心與橫竿的距離及身體各部能否碰及橫竿,從而保證試跳的成功。

目前,許多大、中、小學及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都創造了從事背越式跳高訓練的條件,在大、中小學比賽時背越式跳高的成績也都較好。

在對少年兒童進行背越式跳高訓練時應特別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技術定型,使他們在以後的比賽中能創造出越來越優異的成績。

背越式的優越性是技術較俯臥式簡單,過竿時能充分利用人體各部互爲補償作用,使人體按順序過竿。

背越式跳高助跑開始是直線(4~6步),然後進入弧線(3~5步)。直線跑是發揮速度的主要階段。助跑速度快則採用5步弧線助跑,助跑速度較慢應用3步弧線助跑。直線助跑是加速跑,步幅要適當縮小,這樣有利於在較短距離發揮速度。曾創下世界跳高紀錄的朱建華前幾步助跑步子就很小,像是“碎步”跑一樣,弧線跑時身體向內傾斜以克服離心力。整個助跑加速均勻,並要求做到快而放鬆。朱建華在2.37米破世界紀錄的一跳中,助跑最後一步速度達8.9米/秒,超過世界一些優秀運動員的速度。只有快速助跑才能很好發揮起跳作用。助跑的步幅越來越大,一般採用8~10步助跑。訓練水平較高的運動員爲了增加跑速也可適當加長助跑距離。弧線助跑是起跳前的關鍵一段,必須跑得好,才能跳得好。弧線跑時腳應準確地踏在弧線上,特別是最後兩步更爲重要,以保證身體內傾。整個助跑要富有彈性。助跑速度的取得主要靠保持相對的步幅增加助跑頻率。因爲,背越式助跑最後幾步身體向內傾斜,從而降低了身體重心,所以最後幾步步長變化不大。

踏跳是在快速中完成,起跳的速度和跳遠差不多,一般用0.15秒時間。由於要求起跳速度快,所以起跳時應平放腳着地和快速屈膝前上方擺動右腿(左腿起跳),準備起跳時向前送髖動作不明顯,這樣可以加快起跳的蹬伸速度。放腳時由於身體內傾,所以腳着地是腳的外緣。爲了加快起跳速度,膝關節緩衝程度不大,緩衝最大時約爲145°角。擺動腿前擺速度快慢與大小腿摺疊大小有關。起跳時擺動腿大腿應沿着助跑弧線方向用力前上擺,不能向內扣,這樣會造成很大沿人體縱軸的旋轉力,減小支撐反作用力,並會造成轉體角度大而不能自如過竿。

在助跑中,兩臂應快速而有力地前後擺動,和短跑要求相同;起跳時兩臂配合擺腿和踏跳動作做強有力的擺動。擺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雙臂同時平行擺動(近似俯臥式跳高擺臂方法);一種是單臂擺動,即擺動腿異側臂用力由後向前上擺,同側臂在體前向上伸直從竿上方擺過,造成單臂、頭、肩、胸、軀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過竿。

雙臂擺動起跳力量較集中,但最後兩步臂的動作影響跑的協調動作,不利於保持跑速。

雙臂平行上擺的過竿方式,應是肩先靠近橫竿,騰空後兩臂向身體兩側靠近,擺動腿下放,這時背已轉向橫竿,兩小腿位於竿下,隨後身體從竿上向後翻轉,變成反弓形,髖的位置抬高,這有利於臀部越過橫竿,當臀部越過橫竿後,即開始收腹,頭也稍稍抬起,向上收大腿,再收小腿。落地是以肩着地。過竿時頭不要用力後甩,眼睛應始終注視橫竿,以便察覺橫竿與人體所處空間位置。過竿時身體各部應依次靠近橫竿。如某部遠離橫竿,就容易造成下面部位碰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