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龍泉窯舟形硯滴,通長16.7釐米、寬6.5釐米、高9.3釐米。這件享有盛譽的龍泉窯青瓷珍品,既非清宮舊藏,亦非來自高等級墓葬,而是20世紀60年代當地一位老百姓在浙江龍泉一個叫上嚴兒的古窯址遺址中撿到的。按照一般的看法,它應該是所謂的“窯底貨”和出土情況不明的採集品。雖然出身寒微、身世朦朧,但它甫一亮相,就獲得國內陶瓷專家的一致推崇。

這件龍泉窯舟形硯滴胎質細膩潔白,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造型上運用寫實手法,將一件文房用品塑造成一葉飄蕩在水面上的扁舟。船艙內有兩人端坐閒話,艙外則有一位着蓑衣的船伕,正攀爬篷頂,欲取下上面的斗笠。人物形象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給人以靜謐的鄉野氣息。古代瓷質硯滴的造型大都比較簡單,像此器這樣造型奇特、內涵豐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麗的硯滴是絕無僅有的。

硯滴也稱水注,是一種文房用品,用於爲硯臺磨墨添水。早期多爲銅質,後來始有瓷質。硯滴的“前身”應該是水盂,它們的功能都是和墨添水,但水盂需要主人用筆涵水後添加到硯臺中,或者端起來倒,既麻煩又不衛生;而硯滴則往往有兩個孔口,分別爲注水口和控制口,注入水量的多寡緩急可以由主人手指按捺的輕重啓合來做精準的控制,所以風靡一時。

南宋龍泉窯硯滴在重視實用功能的前提下,對造型亦十分講究,其題材多爲清雅的人文典故,寓意美好吉祥。這時的硯滴已經昇華爲文房案頭的清供雅賞,成爲純粹的瓷塑藝術品。這件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根植於宋代肥沃的文化藝術土壤之中,作爲文房用品,是當時經濟地位和文化層次皆處於高端的人士才能使用的。它的前期設計由此款器物的主人完成,制瓷工匠只要照章燒製就可以了,所以也集中體現了那一時代的人文價值和藝術水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