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則》明確,上海行道樹懸鈴木果毛防控堅持“修剪爲主,綜合治理”的防控原則,通過修剪控果、物理沖刷、藥劑防控、環衛清掃等綜合措施,實施技術防控。爲進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緩解懸鈴木果毛造成的飛絮影響,保護市民健康,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市綠化部門結合現狀,學習國內外其他城市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針對懸鈴木果毛防控管理技術進行多次研討後,編制形成了《導則》。

原標題:果毛飛絮飄落苦不堪言?上海制定全國首個懸鈴木果毛防治規範

漫天飛絮的日子又來了。

4月1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綠化部門獲悉,上海的大多數果毛飛絮都是由作爲行道樹的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產生的,而在中心城區的行道樹中,懸鈴木所佔比例高達7成。

如何緩解懸鈴木果毛造成的飛絮影響?近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上海市行道樹懸鈴木果毛防控管理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明確了修剪控果、物理沖刷、藥劑防控等防控技術的具體做法。

“這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懸鈴木果球防治方面的規範。”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該《導則》的制定,對未來幾年上海開展懸鈴木果毛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明確多項果毛防控技術操作指南

《導則》明確,上海行道樹懸鈴木果毛防控堅持“修剪爲主,綜合治理”的防控原則,通過修剪控果、物理沖刷、藥劑防控、環衛清掃等綜合措施,實施技術防控。

其中,修剪以保持樹冠圓整和修除果球爲目標,時間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特大型懸鈴木(胸徑大於45釐米)以維護性修剪爲主,其他的原則上採用“開心型”修剪方式。

物理沖刷時間一般在懸鈴木果毛飄絮期間,3月底至5月中旬的夜間操作。採取維護性修剪懸鈴木的道路,採用“吹、衝、掃”等一體作業方式。一般每週沖刷1次,可根據天氣和果球散裂程度適當增減頻率。

具體方法是:先以高射程風力機呈60°~90°角將成熟欲脫落的果球吹落,再以抑塵車噴灑水霧將果毛降至地面,接着用高壓灑水車將果毛集中衝到路牙邊,最後由機動清掃車將果毛收集清掃,整體車隊作業速度控制在5公里/小時。

藥劑防控時間一般在懸鈴木花芽分化期間(一般在3月中下旬),根據藥劑特性,結合懸鈴木生長生理特點和立地條件,以樹幹注射爲主,全株噴灑爲輔對果毛進行防控。

懸鈴木果毛飛絮期間,對維護性修剪以及果球較多的懸鈴木道路,環衛作業應適當增加清掃和沖洗次數,減少果毛在道路路面的存量和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降低因風力、車流等造成的“二次飛絮”污染。

《導則》同時建議,在新建、改建道路行道樹樹種選擇時,根據道路情況儘量選用除懸鈴木以外的觀花色葉喬木,從源頭減少果毛產生。

全國首個懸鈴木果球防治規範

爲何要制定該《導則》?與此前相關技術標準相比,作爲國內首個專門針對懸鈴木果球防治方面的規範,該《導則》有何特點?

據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4月,隨着氣溫上升,懸鈴木的果實開裂脫落,大量果毛從飄落形成“梧桐雨”,讓很多人苦不堪言。在休眠期間對行道樹尤其是懸鈴木進行科學修剪,有助於樹木保持優美的冠形,促進健康生長,並有效降低果毛影響。同時,也是緩解樹木與架空線等設施矛盾、保障樹木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爲進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緩解懸鈴木果毛造成的飛絮影響,保護市民健康,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市綠化部門結合現狀,學習國內外其他城市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針對懸鈴木果毛防控管理技術進行多次研討後,編制形成了《導則》。

《導則》中明確提出“因地制宜,源頭防控;分類處置,重點管控;統籌協調,聯防聯控”的防控基本原則。其中分類處置,重點管控,即能通過修剪降低果毛影響的懸鈴木,應主要以修剪爲主;對於不具備修剪作業條件的懸鈴木宜採取物理沖刷和藥劑防控的措施進行控果;對於飄落的果毛,應增加環衛清掃頻次,減少果毛在地面和空中的滯留時間,確保果毛飛絮明顯減量。

“《導則》歸納整理果毛防控技術,主要具有三大亮點。”上述負責人表示,一是實現了技術體系從零散到系統;二是提出了防控工作從單部門到多部門聯合;三是明確了防控措施從末端處理到源頭控制的三大目標。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間,上海綠化部門聚焦重點,集中力量,實施分類分階段防控。市綠化部門深入一線,調研行道樹作業復工情況,開展疫情期間技術指導,協同多方通力合作;各區綠化管理部門針對本區域行道樹樹木生長特點和道路狀況等基本條件,優化調整作業計劃,狠抓落實,把握雙優先作業原則,盡最大努力確保重點區域、重點道路懸鈴木果球明顯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