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點

近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下文簡稱《導則》),爲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作出具體規定。

《導則》提出,推進“1米高度”的兒童視角設計,按齡、按需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讓廣大兒童公平享有便捷、舒適、包容的設施、空間和服務。提出“1米高度”的標準,形象地歸納了兒童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對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

兒童成長最重要的當然是安全。如果完全按照成年人的“尺寸”設計公共空間,對兒童安全難免構成困擾。細讀《導則》文本,“安全”遍佈各個段落。例如,營建保障兒童安全的成長環境、營建安全順暢的兒童出行環境、構建安全連續的兒童出行路徑等。兒童不僅屬於家庭,同樣屬於社會,全社會都有保障兒童安全的義務責任。有些時候,哪怕成年人犧牲一點兒自己的便利,也不能在兒童安全防護上出現漏洞。

兒童天性活潑,健康成長離不開必要運動。近年來,兒童羣體缺乏運動的危害日益顯現。《導則》要求,結合遊園、口袋公園等增設兒童遊樂場地,並配置沙坑、淺水池、滑梯、微地形等遊樂設施,還對新建居住區的兒童遊樂場地、運動場地提出明確面積要求。讓兒童動起來,是家長、教育者以及關愛兒童人士的共同心願,提供適合兒童的空間場地則是前提。

《導則》還提出了“兒童參與”的概念,倡導兒童參與街區牆面、植物等塗鴉美化活動,建立兒童需求從表達到落實的全流程、長效性機制。在城市建設中,成年人不妨多聽聽兒童的聲音,不要總是出於主觀感覺替孩子作決定。

在過去若干年裏,我國城市經歷了一輪輪快速更新建設,城市面貌更加光鮮亮麗了。但是,城市要真正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尤其是讓城市的未來——兒童享有安全、美滿、幸福的童年,還需要不斷在“裏子”上下工夫,不遺漏任何有利於兒童成長的細節。

《導則》的發佈,爲建設城市兒童友好空間確立了原則、明確了標準,各地還要結合自身情況與特點,大膽創新,因城施策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滿足少年兒童不斷增長的美好成長空間需求。

□王鐘的(媒體人)

相關文章